王強武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農業改革是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所謂農業改革,就是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建設,這已經成為今后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并在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而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改革與農業的生產方式以及效率具有直接聯系,因此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就必須改革土地制度。為了加快推進土地改革,需要實施土地流轉制。
農村土地制度,就是指對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管理權、流轉權和經營權等進行管理的一種體制和制度,會對農村的經濟發展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因為土地就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所在。1949年以來,我國先后歷經了幾次土地改革,共包括4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1952年,實施土地私有制;第二階段:1953—1957年,農村土地實施的是合作化制度,主要的表現形式為互助組和初級合作社;第三階段:1958—1978年,依然實行合作化制度,但是其組織生產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開始采用高級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第四階段,1979年至今,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歷上述變革之后,土地流轉正式踏上歷史舞臺。
要厘清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首先需要了解其定義。土地流轉,就是指承包土地的農業住戶,在保留自身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將土地的經營權和使用權轉讓給其他的農戶或者經濟組織的一種形式。通俗地講,土地流轉只是土地經營權和使用權的轉讓,而不是承包權的變更。在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當前的農村土地流轉表現如下。
現階段,農村土地流轉的形式主要有出租、轉讓、交換及股份合作4種,呈現出多樣化和靈活性的特點。結合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際情況看,轉讓是應用最廣泛的流轉形式。目前,進程務工的工資收入遠遠高于農業收入,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兩者之間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進城的人越來越多,農村的勞動力迅速下降,直接導致閑置的農村土地越來越多。面對這一情況,農民工大多會選擇將自身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以物品和現金的方式進行轉讓。除了轉讓之外,互換也是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一種常用方式。有的省份的農業用地并不集中,分布比較分散,采用互換流轉的形式,有助于實現對土地的集中種植和管理,而出租和股份合作等流轉形式,也都是在轉讓和互換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
從近幾年來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自我國開始實施土地流轉改革以來,土地流轉的數量和面積正呈迅猛上升之勢。2008年,在所有的土地流轉中,農民所占的比例還不足10%,流轉的土地面積僅為15%。隨后10年,土地流轉的數量不斷增加,并且每年以1%的速度上升。與東北和華北等地區相比,長江中下游土地流轉所占的比例更高。由此可知,隨著土地政策的改變和國家出臺了土地流轉的鼓勵政策,現階段農村土地流轉的數量迅速上升。
從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際情況看,不管是土地流轉的規模,還是土地流轉的效率,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都相對較低,說明我國的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比較滯后,仍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1]。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發展的滯后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農村土地流轉的交易平臺較少,少數的交易平臺也并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農戶之間就無法進行良好的交流和溝通,呈現出信息的非對稱性,進而對土地流轉造成嚴重影響,無形中增加了土地流轉的成本,不利于提高土地流轉的成功率。第二,土地流轉的規范性不足。嚴格來講,土地流程的流程是非常專業的,但是由于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缺乏土地流轉的專業知識和規范化的指導,土地流傳呈現出較強的隨意性特點。如果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出現不規范的行為,就會增加土地價值評估的難度,不利于提高土地流轉的收入。第三,土地流轉的規模較小,受到了諸多條件的限制。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單個農戶承包的土地面積有限,致使土地難以被分割和流動,不利于提升土地流轉的規模效應[2]。
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土地流轉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在過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政策下,農民的選擇有限,要么是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要么是進城務工,因此他們的收入主要是農業收入或工資,并且這兩種收入只能享有其一,不能兼得。這種生產的隔離和限制并不利于農民擴寬收入渠道,加之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后,會造成一定的土地荒廢,不利于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實施農村土地流轉之后,農民就多了一種收入來源,即通過轉讓土地獲取一定的租金,實現了同時擁有兩份收入的目標。由此可知,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主要是通過增加收入來源實現的[3]。
通過實施農村土地流轉,可以將農民的收入和農業生產分離開來,將過去埋頭于春耕秋收的農民從田地里解放出來,進入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中,這樣既能獲取到穩定的工資收入,又能享有土地流轉的租金。實施土地流轉之后,土地的利用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有助于提升土地創造的價值。即使農戶不從事農業生產,也能利用土地流轉獲取的租金彌補非農業生產的成本,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選擇機會,為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生產的轉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
實施農村土地流轉之所以能有效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最主要是由土地流轉的方向決定的。因為土地流轉是從生產效率較低的農戶轉向生產效率較高的農戶,所以既可以提高農村土地的生產效益,又能減小農村土地閑置與荒廢的可能問題。而在增強土地規模化經營效益的問題上,隨著我國對于土地流轉重視程度的增強,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速度上都有著急速上升的趨勢,并且在市場價格機制的調配之下,農業土地價值得到了體現,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也在快速提升。土地流轉方面收入的增加很好地調動了農戶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促進農村分散土地規模經營,加快農業成片成區的生產,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的目標[5]。
本文首先對我國農村土地政策的變革進行了簡要概括,然后從流轉的形式呈靈活多樣特點、土地流轉的數量迅速增加以及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后三方面分析了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際情況,并從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勞動力轉移、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三方面具體闡述了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綜上所述,農村土地流轉的實施,開展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人們要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規范化和規模化發展,為農村經濟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