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紅
鄉村在《辭海》中的定義為主要從事農業、人口分布較城鎮分散的地方。綜合而言,鄉村有著人口密度低、流動人口少、聚居規模小、生產力水平低及經濟不發達,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基礎,居民生活方式及景觀上與城市有明顯差別等特點,因此鄉村亦泛指農村。
在我國5 000年的農耕社會文明中,鄉村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全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說,“中華民族最深的根不在城市,在農村”[1]。然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工業所取代,農村成為不被人問津的對象。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從此,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開始得到重視。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三農”問題定性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3]。
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鄉村亟待振興。然而,目前我國鄉村建設滯后,面臨一系列困難。
鄉村建筑的選址、風格、裝飾都是農民隨心所欲決定的,缺少系統規劃,鄉村雖然質樸,卻缺少美感。盡管鄉村沒有發展重工業,環境遭到的破壞程度遠比城市低很多,但仍存在臟亂差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垃圾隨處可見。不管是日常的果皮紙屑,還是難以降解的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在鄉村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其次,在畜禽養殖過程中,垃圾未經處理就被隨意排放入河流,導致河水變黑,河邊還殘留著一些未被沖走的物理性污染物。出現臟亂差的主要原因是農民的環保意識不強,疏于管理,沒有設置垃圾桶和垃圾站,果皮紙屑、塑料袋隨手亂扔。
鄉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民多為自給自足,農產品以商品形式流動的極少。農民靠農業不能致富,導致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發展后勁明顯不足。究其原因,有如下5個方面。一是勞動力流失。絕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到城市發展,留守鄉村的多是老人、小孩,于是鄉村有大片的土地荒廢無人耕種。二是土地貧瘠。隨著科技的進度,農民逐漸用化肥代替了農家肥,年復一年地使用化肥破壞了土壤的原有結構,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導致土地板結、肥力下降。三是農副產品價格低廉。市場上的農產品種類繁多、物美價廉,無法調動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四是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下跌的同時,種地必備的種子、化肥、農藥卻在上漲。五是生產技術落后。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依舊是采用傳統的低效率做法,鮮少采用先進技術,導致農產品產量低、成色不高。
一般鄉村地理位置比較偏僻,離城市比較遠,交通不便利,阻礙了鄉村與城市的溝通和交流。鄉村與外界接觸少,信息比較閉塞,先進技術傳播速度慢,延緩了鄉村前進的腳步。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交流受阻,不利于提高鄉村市場的開放度與活躍度。農民本就習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接收不到外界的刺激與吸引,也就不曾想過要改變現狀,于是一直維持著自然經濟狀態,生產效率不高。農民自給自足,手中的貨幣極少,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但遠算不上富裕,離小康生活仍有較大差距。
鄉村是否得到振興,最明顯的變化應該是鄉村的面貌有所改觀。外觀的改變包括生態和文化2個層次。
3.1.1 生態振興是基礎。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營造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加強環保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加強對養殖業排污行為進行規范與整治,杜絕鄉村臟亂差情況的出現,讓鄉村得到有效治理。
3.1.2 文化振興是關鍵。要挖掘當地的文化歷史,深化鄉村內涵建設,有意識地塑造鄉村的整體形象,設置休閑鍛煉區、垃圾站等功能區,完善路燈、垃圾桶等基礎設施,邀請環境藝術設計、建筑室內設計、建筑設計等專業人士對村舍建筑選址、建筑風格甚至是室內外裝飾進行系統規劃與設計,村落的核心地帶修建一個標志性的人文廣場,輔以涼亭、池塘、綠樹、紅花進行點綴,讓鄉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家園,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個令城鎮居民流連忘返的游樂園。
3.2.1 產業振興是根本。鄉村要振興,歸根結底還是要把鄉村賴以生存的農業做強。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說明,當今社會人民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物質追求,已經完成了由“吃飽”向“吃好”的轉變,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的提高。單純的花生、玉米等農產品隨處可以買到,并不能滿足人們的高標準需要。想要讓鄉村的農業找到出路,必須迎合當下人民的高品味,積極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副產品的質量和檔次,走質量興農之路,大力發展綠色、高效、生態農業。有市場前景的是有較高附加值的純天然農副產品,如物理壓榨純茶油、純菜籽油等。因此,要充分挖掘當地的特色產品,利用精準扶貧的途徑,聯系高校開辦農業知識普及班,為農民普及農作物種植相關的基本知識,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土質、地形等條件,或優化原有品種的耕作,或推廣新作物的種植,聯系高職院校和研究機構開展技能培訓班,提升農民的種植和加工技術,引進新思想、新技術、新機器,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農副產品商品化、產業化進程。
3.2.2 人才振興是支撐。在鄉村農業發展趨勢逐漸明朗后,鄉村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想方設法吸引和留住年輕勞動力,同時要積極引進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組織振興是保障。鄉村振興是一項關系民生的大事,不是靠某個人的力量能完成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來運籌帷幄、組織實施,這個組織就是當地政府。鄉村的地理位置偏遠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但當地政府可以積極爭取改變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局面。一方面建好現實世界的高速公路,打開鄉村與外界聯系的大門,縮短鄉村與城市的“距離”,節省城鄉往來時間,保障鄉村與城市的密切聯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讓農民的農副產品可以便捷地銷往臨近的城市。另一方面建好虛擬世界的“高速公路”,深化落實“寬帶鄉村”戰略,推動寬帶進鄉入村,完善鄉村網絡信息化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動農村地區寬帶發展與普及,加寬鄉村與外界聯系的渠道,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推廣鄉村電子商務平臺,提升農民網絡技術應用能力,拓展鄉村業務范圍,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讓農民的農副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甚至是國境以外。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高速公路,都可以加強鄉村與外界的聯系,都是為了讓農民富裕起來。
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新戰略部署,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這不僅是一場經濟體制的革新,而且是一次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政治體制的振興。鄉村振興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重重困難,面對這些問題,鄉村要外塑形象、內練“真功”、加強交流,讓鄉村美起來,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民富起來,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