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養浩
我國現階段扶貧任務已經進入沖刺階段,為實現既定目標,時間較緊迫,任務較繁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精準扶貧”工作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點問題,也是實現所提出的第一個奮斗目標的關鍵步驟。因此,推進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有效激發農村人力資源部門的內在動力活力,才能提高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進而才能有效消除掉農村貧困問題,完成脫貧目標。
現在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但農村貧困問題一直都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的絆腳石,因此,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特別是針對特困地區經濟建設發展的扶貧工作是我國近年來的工作重點。在這一過程中,由政府主導的精準扶貧工作如何接管農村現實階段的需要,或是如何將外力轉化為農村內部的動力、活力,提高自我的發展能力,是扶貧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
精準扶貧的重心在“精準”,要求有目的地合理開發人力資源,這其中人是過程的活動和資源載體,是這項工作關注的中心。因此,在國家開展積極應對扶貧工作的機制中,就需要高質量的農村人力資源為扶貧工作注入新的力量,為實現科學性、高效性的工作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旨在讓農村貧困人口、地區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生活。
精準扶貧工作的完成需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說在原本擁有的資源基礎之上,對其進行教育、項目、工作等能力的培訓,增強其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提高其綜合能力使其有能力用新時代的發展眼光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從而讓人們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而精準扶貧的目標結果就是要提高農村貧困地區人口的綜合整體素質,解決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使貧困地區大力發展經濟走出困境,幫助人們走向共同富裕,所以在這一目標和最終結果上是一致的。然而,只有做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工作,才能有效進行和檢驗精準扶貧的工作,可見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對精準扶貧工作的完成有著推動和促進的作用。
就我國情況而言,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非常龐大,通過人口普查就可以非常直觀清楚地了解農村人口所占的比重,雖然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中發現農村人力資源已經有所下降,但是在全國人員的占比中仍然非常大[1]。針對這種現象,就為人們改變農村人力資源現況進而推動精準扶貧的工作增加了負擔和繁重的工作量。
我國農村貧困地區普遍存在如下問題,雖然人口基數巨大,但是文化素質卻十分落后。據之前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得知,大部分人只有初中教育水平,未接受教育以及高中教育水平的人數占比極少,大專文化程度的更是極為稀少。由此可知,農村地區文盲、半文盲的比重極大,以致對職業教育、農業知識和技術的教育接受程度較低,缺乏學習的意識,對接受新事物、新概念、新技術的時間較長。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以及科學技術投入相對來說滿足不了眾多人口的需求,使許多人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學習能力很差,更對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的概念不清晰或是聞所未聞,進而導致農村地區經濟無法更好地發展。
2.3.1 機制不健全、不科學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不科學,對一些人力資源造成浪費,沒有物盡其用。機制尚未健全,造成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創業,不能吸引或是引進人才。農村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眾多,缺乏主要的勞動力,成為發展經濟的阻礙。
2.3.2 硬扶貧,返貧率很高
我國之前雖然十分重視貧困問題,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只是通過直接給錢、撥款或是物資給予的方式進行扶貧,忽視了對貧困地區的思想層面建設,導致近年來返貧人數超過了脫貧人數,政府資金的投入利用率低下,形成扶貧工作困難的局面。
要大力投入基礎教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擴建基礎教學設施、場所,能基本上滿足貧困地區的求學問題,積極地進行思想、知識上的教育,開拓新觀念、新思想,讓貧困地區人們首先從思想上有所轉變,然后通過其他多元化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質,達到改變貧困現狀的目的[2]。
對貧困地區的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拓展機械等專業技術、知識,將培訓現代農業技術放在重中之重,使優良的資源流入農村,同時注重引導勞動力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觀念的轉變,提高接受新事物、新觀點的能力,保證農村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需要明確各方人力資源開發負責人的職責,設立嚴格的處罰機制,完善農村人力資源轉移制度,確保勞動力的合理分配。二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強化政府在社會保障建設中的發揮的中堅力量。同時在人力開發信息資源公開對接以及就業服務方面進一步進行修改完善,減少信息的不對稱現象,全方位地提高勞動力的利用率[3]。
通過對現階段情況以及在精準扶貧背景下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關系分析探究,筆者認為,要想順利進行精準扶貧工作并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從農村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著手,只有勞動力分配利用合理,才能真正在農村等貧困地區發揮重要的作用,然后帶動經濟發展,達到工作收入較穩定、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使人們走向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