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潤山
現今環境發展是社會重點關注的一個國際性問題。目前被全球廣泛認可的林業發展方向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是森林的可持續經營。這不僅需要重新對科學技術進行定位和定向,還需要考慮可持續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等多方面問題。
在整個生物圈中,森林是最大的生產者,與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緊密相連。從歷史的發展進程看,林業的發展歷程可以大致分為4個階段:自然林業、農耕林業、工業林業和綜合利用林業。林業發展方式的變化推動了人類經營林業思想的變化。在自然林業發展階段,森林單向地對人類進行呵護;在耕林業發展階段,由于糧食需求問題,人類產生毀壞森林的行為;在工業林業發展階段,初期人類對森林進行掠奪式開發,后期人類對森林進行永續式利用;20世紀中期,人類對森林進行可持續經營。從這個過程中不難看出,人類對森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越來越科學、越來越成熟,折射出了人類的進步及對森林管理的重視,從單一方面利用森林的價值到對森林全部價值的利用與關注,從單一關注森林的生產力到重視森林的健康,從對森林定期產量和積蓄量的重視到以森林木齡、動物、結構活力、結構等為基礎關注森林的定期產量和積蓄量,反映了人類的進步,進一步推進了林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及航空航天遙感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森林資源的管理和檢測方式越來越現代化,加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在更高層次的區域對森林資源進行檢測。近代的森林經營學包含了多種現代決策技術與理論,如控制論、系統論、信息科學、模擬仿真論等。通過對地理信息系統和計算機的有效利用,可以通過空間分布和數量方面對相對復雜的森林進行方案優化,實現對森林系統的土地綜合利用以及多目標、多資源的優化管理,最終實現由粗放傳統型管理向集約現代型管理的轉變。
由于近年來不斷使用生物技術,林木的育種由最初的常規手段過渡到遺傳工程,樹木改良技術不斷融入基因轉移技術,使其更好地為林業服務。另外,分子標記技術對于構建主要樹種的遺傳圖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優質的工業用材林的新品種培育需要運用分子生物技術。無性系林業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其生產實踐及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如無性系造林技術在輻射松和桉樹等樹種培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無性系林業和林木遺傳技術改良取得的技術創新,提高了森林資源培育質量,為工業化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林木培育的定向化是人工林集約栽培技術取得進展的主要表現,其本質就是按照工業要求進行生產,培育專一用途的林木。模型化的管理措施就是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不同用途、不同環境的森林進行分類統計與跟蹤,分別研究影響其生產力的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出不同的方案進行培育,使森林的生產力符合人類及工業的不同需求,最大化發揮其作用[1]。
近年來,木材物理學已經被國內外的研究學者揭示出了木材加工處理的各種機制,進而改進了處理木材的加工工藝,使小徑材的林木以及剩余的林木物料得到充分利用,并以此為原料制造出規格大、質量高的板材,也可以將其直接壓模成木材構件進行利用,逐漸實現林木的全林利用。木材在力學領域已經延伸到了人造板、復合木質材料、層積板等以木質材料為基礎的新型木材,從根本上改變了木質材料的檢測方法。在木材加工過程中,完全實現了自動化、清潔化、高度精密化及智能化。木材在產品結構方面,各種新型技術不斷創新,耐壓、耐用、耐腐、阻燃技術等逐漸得到應用,新產品不斷被生產出來,如中密度纖維板、定向刨花板等。特別要提及的是,酶工藝已經應用于紙漿造紙工業生產中。
目前,林業發展存在森林質量差、林木的生長率不高、抗逆性不強等方面的技術問題。因此,應在森林資源管理中大力提高3S技術的應用水平,使林業管理數字化,不斷完善森林的生態系統,建立災害監測網絡。從管理、培育、資源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逐漸建立一體化機制,運用科技提高質量,運用技術推動發展,使林業建設取得實質性進步。
要建立林業科研方面的新機制,首要任務就是調整林業結構。主要解決組織結構布局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改善生態環境、恢復植被技術以及可持續經營天然林等方面的力度與進度,高度利用高新技術使其在人工林的管理和保護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提高林業的綜合生產力。為使科研結果轉化為生產力,使管理機制網絡化、國際化及社會化,可以建立科學研究所,從而形成競爭、開放、協作的全新機制[2]。以尊重知識、鼓勵創新、愛崗敬業為核心,充分發揮科研資源的優勢。
努力增強現代企業特別是大中型林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林業產業升級的核心。加強技術改造的力度,加大力度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技術,提高林業管理水平。加大對于高新技術的研究力度,努力發展新材料、新技術、生物技術產業,以及有利于保護環境的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支持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加強學術與生產技術的研究,降低開發和研究中的浪費及盲目性,使工程建設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林業部門、科研院校和產業界共同研究成立林業示范中心,提供技術服務、風險投資、咨詢、中介機構等,對傳統的生產工藝進行改造,系統化和工程化地研究林業技術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關鍵問題。另外,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成立林業培育示范基地,建立擴散中心。加強林業部門的法規和標準的落實情況,加強監督力度,同時起到協調服務的中介作用。
21世紀,人類的社會經濟進步的主要特點就是技術創新,科技的不斷進步為環境和資源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辦法,使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