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
與其他類型景觀相比,人工濕地景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包含美學、社會學等理論與理念,在觀賞價值上呈現出一定的特質,是廣大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場所,人們在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環境中休閑娛樂,可以陶冶情操,利于身心健康。同時,這一類型的人文景觀對于生態環境及水環境的改善都具有積極作用,在城市建設中有效融入人工濕地景觀可以滿足人們對自然的向往,與全面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旨一脈相承、相得益彰[1]。簡言之,人工濕地景觀就是為了有效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滿足城市居民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的價值訴求,順應科學發展觀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要求,整合美學、建筑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通過有效的設計、精細的施工而建設起來的一種人文景觀。
在城市化建設進程中,人們在諸多城市都可以見到已經完成或者正在建設的人工濕地景觀,位于吉林省長春市北部的北湖濕地公園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雖然我國近年來人工濕地景觀的建設取得了卓著成績,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設計理念等方面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在設計過程中過分關注景觀的觀賞價值,對于景觀的社會價值及生態價值關注程度不夠。第二,在建設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人工濕地景觀與當地生態系統的整合與融合,使人工濕地景觀在當地的生態系統中無法全面發揮調節功能。
人工濕地景觀的建設需要具備幾個基本要素,即濕地的植被、濕地水文、濕地土壤。基于此,在選擇建設地址的過程中一定要滿足這三個基本要素,如果所選擇的地址不能同時滿足這三個基本要素,那么就應利用現代化技術對目標地址進行有效改造。
在實施形態設計的過程中應更多地集中精力去考慮景觀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相處,避免設計出來的形態對原本的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在設計中應盡量保留原始的生態環境[2]。同時,在設計過程中還應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審美訴求,應有效結合美學、設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力求達到美學與生態環境的相得益彰。
人工濕地景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凈化水環境,而其中所包含的植被就是使這一功能得以發揮的重要載體,所以,設計時應實現植物種類的多樣性,盡量選擇當地的植物種類,有效保證植被的存活率,進而使景觀在整體上發揮出凈化水資源的功能。與此同時,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中建設人工濕地景觀,在植被上應體現出區域的特征,如在靠近水源的區域建設,就應選擇耐水性能比較強的植物類型。同時,還應使植物呈現出層次分明、搭配協調、錯落有致的特點。
人工濕地景觀在設計過程中主要遵循的原則是要達到生態和諧、環境雅致、以水為基礎的設計目標。基于此,在設計過程中應集中考慮濕地系統中的動物、植物所棲息以及生長的環境,在設計中充分遵循動植物生長的規律及要求。例如,可以在狹長的過渡區域種植樹木,為鳥類動物提供舒適的棲息環境。
人工濕地景觀是一種既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又有利于城市居民觀光休閑的人文自然景觀,在生態理念的支持下,設計這一景觀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自然、社會、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其能切實發揮多方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