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雅
從目前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環境情況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三北防護林林分退化現象較為嚴重。其退化特點具體表現為:林木的生長和發育出現停滯現象,水土流失嚴重,病蟲害在林木中頻繁發作等。這些現象說明了三北防護林工程系統功能的逐漸喪失。造成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如病蟲害泛濫、樹種的選擇存在缺陷以及人類自身的干預行為等,進一步減弱了防護林工程應有的防護效益,最終造成防護林林分大面積退化。有關數據顯示,三北防護林的退化面積共達322.6萬km2,占了所有防護林面積的7.4%。由此看出,目前林分退化的形勢已經十分嚴峻,更新和改造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從近幾年的數據看,三北防護林林分退化的面積逐漸擴大,退化現象較為突出。其中,以遼寧省為首的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部分地區的林分退化現象是最為嚴重的,整個東北地區的林分退化面積約占三北防護林總面積的36%;然后是西北和華北地區,以楊樹為主的農業防護林區域逐漸出現了水土流失的現象,其林分退化的現象也慢慢凸顯出來。
因為三北防護林整個工程本身的覆蓋面積較為廣泛,所以林分退化的分布范圍也相對分散。從客觀上看,其實只要是屬于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區域,大部分都存在林分退化現象,只是輕微和嚴重的區別,因此,對于三北防護林的更新和改造不容忽視,加強改造林分退化嚴重的地區的同時也要兼顧更新其他地區,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和穩定生態環境,發揮出三北防護林工程所應有的作用和效益,從而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三北防護林工程中,培植的林木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品種,包括楊樹、棗樹、柳樹以及許多灌木等。因為栽植的樹種比較豐富,自然出現林分退化的樹種也相對增加,客觀上來講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為保證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加強綜合治理,盡可能縮小其退化范圍[1]。
就整個防護林而言,可供選擇栽植的樹種有很多,但是有些品種的林木不適應防護林所在的環境和地理條件,即使是強行種植,也不能很好地生長,便會降低防護林的效益。因此,人們在選擇樹種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綜合分析樹種的生長特點和適宜其生長的地理條件,合理選擇種植的樹種。
地理位置和條件是決定林木能否存活和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所種植的林木不能很好地適應防護林所在的立地條件,自然容易導致林分退化的現象出現。就拿東北地區來說,其地形多以山地丘陵為主,土質較為堅硬,相對貧瘠,缺乏水分,不利于植物的生存,所以會使林木難以汲取水分和營養,生長速度十分緩慢,甚至不會存活,進一步加劇了防護林的退化現象。
森林病蟲害的出現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樹種自身特點、天氣原因以及地理因素等。三北防護林的純樹林結構也比較單一,容易導致病蟲害的侵襲,進而使防護林出現退化現象[2]。
三北防護林林分退化,除了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外,也不能排除人類的不合理行為因素。近年來人類濫砍亂伐的問題極為突出,嚴重破壞了原本良好的生態環境。所以,從人類自身來講也應深刻反思,對于管理者來說應加強治理,嚴格懲罰破壞環境的人,以避免此類現象的出現。
當前,未及時對防護林進行更新改造是造成三北防護林林分退化的主要原因[3]。因此,在今后三北防護林的長期管護過程中,要加強更新換代的意識,及時修復那些老化的林木資源,但也不要一次性更替,要逐漸更新使林木適應生存環境,從而提高防護林的防護效益。
樹種自身的習性和特點是防護林發揮防護功能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在選擇時,人們必須合理分析林木的生長需求能否適應防護林所處的地理條件,必須堅持因地種樹,才能保證林木的存活和生長,從而完善防護林系統,改善生態環境 。
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這一改造措施并無特定的應用范圍,是針對三北防護林所有區域都要進行的修復措施,也是一項十分必要的改造方法。對于那些已經受到病蟲害侵蝕而退化的林分,更應加強防治力度,及時修復林分;而對于那些還沒有病蟲害的林分也要提前預防,時刻保持警惕,避免其受到病蟲害的侵蝕[4]。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我國維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工程,現階段林分退化的現象較為嚴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因此,人們應盡快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造和更新,保障防護林林木的生存,形成良好穩定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