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擁軍 黃云平
隨著我國農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目前我國水稻產量及消費約占世界的30%。為了減少水稻病蟲害發生,提高水稻的產量與質量,我國各地正在不斷加強對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治理,取得了較好的防控效果,大大推動了水稻病蟲害防控技術的整體發展。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我國各地正逐步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對水稻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控,包括無公害栽培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生態調控技術、科學用藥技術等。相較于傳統易引發環境污染、農藥殘留、能源減少、病蟲害再猖獗等一系列問題的化學農藥防控技術,綠色防控技術具有極大的優勢,集中體現在降低成本、提高病蟲害防控工作效率、避免對農作物的傷害、降低環境污染以及增加農民經濟效益等。
目前,我國湖南、四川、浙江等多個省區正在大力推廣使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防控效果,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無公害栽培技術,是指在無公害的特定環境下,從選種、栽培、施肥、病蟲害防治到結穗整個過程采用一系列無公害的生產技術。例如,優質水稻品種的選樣,要滿足品質優、生育期適中、抗病、高產和抗逆等多種優良特性;無公害環境,要選擇生產能力可持續、遠離污染源、生態條件良好的稻田生產區域;灌溉水的pH值適宜控制在5.5~8.5,根據pH值的不同,每升水重金屬含量要求有所差異[1]。
目前較為成熟的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有稻鴨共育控蟲、投放稻螟赤眼蜂、使用植物誘抗劑、農用抗生素生物制劑等。稻螟赤眼蜂防控技術主要用來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兩類害蟲。在兩類螟蟲的發生高峰期,1 hm2稻田投放15萬只稻螟赤眼蜂,分3次投放;防控效果調查顯示,稻螟赤眼蜂對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寄生率分別達60.34%、56.80%。另外,在水稻移栽后7~10 d至孕穗期前(約50 d)采用稻鴨共育控蟲技術,1 hm2稻田放75~150只雛鴨,可以實現對二化螟等害蟲的有效防治,減輕病蟲害發生。根據2017年某地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效果及評價數據顯示,相對于非示范區稻田,示范區稻縱卷葉螟蟲口密度降低45.62%,虱蟲口密度降低68.37%,整體病蟲害發生程度較之以往得到大大減輕,綠色防控技術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該防控技術主要從生態環境和病蟲害發生的源頭入手,通過改善稻田生態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同時采用自然天敵保護、健康栽培、抗病蟲品種、翻耕灌深水等多種措施來對水稻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從源頭上對病蟲害進行有效控制,進而有效減輕水稻病蟲害的發生[2]。簡單來看,就是根據當地水稻田的土壤性質、水質、環境氣候等,選取適合的高產抗病水稻品種,合理密植、施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水稻抗病蟲害能力。其中,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盛期間,即每年4月進行翻耕,灌7~10 cm深水并保持5 d,使二化螟窒息而死。通過此舉能夠有效減輕水稻一代二化螟蟲害的發生。調查數據顯示,與非試驗區相比,深水滅蛹區二化螟基數減少69.51%,水稻枯梢率降低57.29%。
該技術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是通過使用殺蟲燈、昆蟲性誘劑、誘蟲板等工具來實現的[3]。在田間距離地面1.5 m高處安裝輻射半徑為100 m的頻振式殺蟲燈,當飛蟲靠近殺蟲燈時就會被殺死,從而減少害蟲數量。在二化螟羽化初期至末期,放置二化螟性誘劑,一般放置數量為1個/534 m2。這種性誘劑對雄蛾有很好的誘殺作用,可以使雌雄娥比例失衡,進而減輕二化螟蟲害程度,降低水稻田蟲口密度。目前,當地稻田已安裝殺蟲燈約720盞,防控面積達1 564.82 hm2。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殺蟲燈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害蟲可以分別達到58.57%、82.60%的控制效果。
目前,我國應用的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包括無公害栽培技術、生物防控技術、理化誘控技術、生態調控技術等。隨著綠色防控技術的進一步推廣與應用,技術發展將迎來新的階段。例如,目前生物防控技術正與基因工程相結合,將傳統育種和分子育種相結合,以求培育出更多抗病性強的水稻新品種。同時,生態調控技術、科學用藥技術、理化調控技術等其他綠色防控技術也在不斷優化革新,由以往單一的應用模式逐漸轉變為集成化應用,實現從整體上提高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水平與實效。另外,通過將綠色防控技術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相結合,可研發預警決策系統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預警和診斷,并為病蟲害防治提供導向??梢?,未來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為我國水稻生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具有顯著優勢,正在我國各地得到逐步的推廣與應用。因此,水稻種植戶應減少對傳統化學防控技術的使用,合理應用綠色防控技術,這樣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傊?,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