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甘薯耐干耐旱,適應性強,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通常,在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甘薯產量為2 000~3 000 kg/667 m2。但是,由于地域、土壤等自然條件和栽培水平的差異,造成甘薯產量極不平衡。為確保甘薯生產增產增收,特把甘薯栽培技巧總結如下。
一定要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性好的甘薯品種,如以銷售鮮薯為主的北京553、京薯18,以加工淀粉為主的冀薯98、徐薯18等。另外,應選用具有原品種特征、薯形端正、薯塊大小適中、光滑鮮亮以及未受冷、凍、傷害的薯塊作為種薯。
薯塊育苗的苗床應選擇在排灌條件好、背風、易于管理的地方。一般在栽秧前30~40 d建育苗床,選擇南北方向,東西兩頭床墻中間各留一通氣口與床內通氣溝相通,這樣2個出氣口一高一低便于空氣的流通,東西兩邊砌成南低北高的斜墻。
另外,釀熱物由新鮮馬糞、鍘碎的玉米秸稈按1∶2混合,再用尿水拌勻而成的,均勻鋪在床底。然后覆蓋塑料薄膜,加蓋草苫升溫,當釀熱物溫度升至35℃時,把釀熱物踩實,厚度約為0.1 m,表面蓋厚度為0.08~0.10 m的床土,再加厚0.03 m的沙土。
在苗床上排種育苗,當種薯長出的秧苗長度在23~28 cm時即可進行假植繁苗,并在假植苗節數達到6~10個節位時進行摘心打頂促分枝。當薯苗長度在26~30 cm時及時進行采苗種植。
應選擇比較肥沃、排灌條件便利的種植地塊。另外,沙壤土質或壤土質,土質較疏松、養分豐富、通透性強的地塊,能為甘薯的高產打好基礎。
對于土質肥沃度一般的種植地塊,應667 m2施用尿素35.0~45.0 kg(N:14.0~21.0 kg)、硫酸鉀 40.0~50.0 kg(K2O:25.0~30.0 kg)、普磷35.0~55.0 kg(P2O5:4.6~7.0 kg)。而對于土質較肥沃的種植地塊,施肥量應適當減少。可將優質的農家肥、過磷酸鈣、硫酸鉀、碳酸氫銨等作為底肥。追肥以氮肥為主,要結合甘薯的長勢分期施用。需要注意的是,整地時要兼治地下害蟲,可667 m2使用3.6%殺蟲顆粒劑2.5 kg。
甘薯起畦栽培的好處是防澇、排水方便,既有利于雨期的排水,又有利于有機物質的分解,并能提高日間地溫,促進甘薯的生長和塊根養分的積累。
甘薯喜熱,最早在春季最后一次霜凍后30 d才可種植幼苗。甘薯的種植方法有多種,如斜插法、直插法、水平插法、釣鉤插法和改良水平插法等。具體采用哪種種植方法,要根據當地種植地塊的地理位置和種植季節的降雨情況而定。薯苗的發根成活、薯塊的形成與膨大均與栽插方法有直接關系,所以要熟練掌握栽植深度。對于長度約20 cm的頂端壯苗,一般有七八片葉片,應把四五片葉的長度插入土內,地上留三四片葉。而且栽插時要澆足定苗水,以促進苗秧的生長。
對于在秋季種植的甘薯,667 m2應種植3 000~4 000株;對于在冬季種植的甘薯,667 m2應栽4 000~5 000株。另外,要根據甘薯品種的特性、土地肥沃度和季節來靈活調整種植密度。
甘薯在生長過程中需肥量很大,而且沒有明顯的收獲期,因此,要根據甘薯的生長特點進行管理,以保證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平衡生長,從而獲得高產豐收。
扎根緩苗階段是在栽插后長出新根至根塊開始形成的時期,歷時30 d左右。甘薯栽插后要保證全苗,發現缺苗時要及時進行補苗。如遇天氣干燥、地塊旱結,要及時進行澆水,以促進根系成活。栽插后15 d左右,要觀察苗秧長勢及時補施苗肥(總氮、鉀肥總用量的20%左右),對于之后補栽的苗秧,可適當多加補施。
甘薯栽插后約35 d,隨著氣溫的升高,莖、葉生長迅速,此時要及時進行澆水、施肥,以利于甘薯塊根的繼續形成與膨大。一般澆水時追施尿素2.5~4.0 kg/667 m2,澆后要做到及時松土保墑。
每年7—8月是高溫多雨的季節,此時甘薯的莖葉生長迅速,而薯塊的膨大較慢,應以控制莖葉生長為主,以防徒長。此時不需要人工打芽,應噴施促花王3號,以抑制主梢的瘋長,使植物營養回流,把營養生長轉化成生殖生長,從而達到增產效果。
8月以后,雨水較少,常常發生干旱現象,影響薯塊的膨大。應及時進行澆水,以防莖葉早衰,促使薯塊膨大,對于葉色過黃、莖葉早衰的地塊,可結合澆水施用尿素10.0 kg/667 m2,以助增產。此時又是薯塊膨大期,適時噴施地果壯蒂靈,可促使葉面營養向根部輸送,使根莖快速膨大,促使甘薯有效物質含量的增加。
甘薯無一定的收獲期,農戶可在獲得最大收益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情況適時進行收獲。但在收刨時,要做到輕刨、輕裝、輕運、輕放。另外,要注意防霜凍、防磕碰、防雨淋、防過夜和防病害。收獲必須選在晴天進行,做到當天收、當天入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