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春來了。在微信的天地里,一日之間一群之中而氣候不齊。地處江浙云貴的微信里,桃花粉了,菜花黃了。而我在北方還裹著厚厚的冬衣抵御上躥下跳的氣溫。“菜花黃,人發狂”。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總有些人會抵擋不住荷爾蒙的躥升與入眼的姹紫嫣紅,呈現一種病態的精神亢奮。不過現在醫學發達了,在如海的菜花里大多是精神抖擻的拍照人。但另一類病癥卻總不見減少和好轉,這種亢奮以及帶來的認知屏蔽對事業的進步,危害更大。
在我們對未知世界的認識中,有一種保護機制叫“熟悉的陌生人”——把陌生的新知新物當成熟悉的舊知舊物來認識、把握,這樣就會獲得“不過如此”“料也無妨”的安全感。這種建立在錯位、誤解基礎上的安全感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久了還會形成一種虛幻的優越感。我在生活和閱讀中就遇到過這樣的情形:我曾采訪過一位企業主,他在說起自己企業的人才如何有效實用時,講了一個故事:他們肥皂廠的包裝線總出現包裝好的空盒,只好請工程師來解決。工程師費勁巴拉用幾個月時間發明了一個檢測儀,才把空盒排除;而一個高中生靈機一動,在包裝線旁增加了一臺風扇就把空盒吹走了。他在講述時對抖機靈的志得意滿、視工程師為阿木林的鄙夷,至今還留在我記憶中。
我在《讀者》中讀到類似的一則趣聞:舊時有位中國科學家留學歐洲,實驗室的顯微鏡需要一種清潔劑,但他從來都不用,也保持了鏡頭的潔凈。同行都很奇怪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我用自帶的唾沫就解決問題了,因為那種清潔劑靠的是與唾沫中結構和功能接近的分解酶。這兩個故事讓我吃驚了很久,也思索了很久。終于明白:從解決問題層面,他們是一樣的;但在科學思維、研究思路以及未來發展的成果上,他們肯定是不一樣的。肥皂廠如果增加了風扇吹不動的新包裝,你的機靈還管用嗎?研究清楚不同分解酶的功效,是不是可以開發出更多的產品?
這兩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傳達的“有毒”的觀念卻未必引起我們的警覺。歷史上我們有輕視技術與研發的傳統,將很多科研與發展成果斥之為“奇技淫巧”,在價值判斷上用略帶道德意味的不屑一棍子打死;另一方面,又渾身充斥著無知的膨脹,蔽塞雙目、荒蕪心靈,將學習、成長的機會堵得死死的。這種輕飄飄的狂妄與菜花黃時節的癔癥相比,危害更巨,影響更廣。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的建設成就給了自己空前的自信。但這種自信是相信我們在科技上能夠攻堅克難、在建設中能夠不畏艱辛創造奇跡。事實上,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還需要長期埋頭苦干、真抓實干、擼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哪一樣離得開科學嚴謹的精神?哪一刻不需要謙遜謹慎的態度?
在菜花黃人易狂的春天里,我們理智地反思、自信地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