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農化服務辦公室、中國化工企業管理協會徐興家
我國是農業大國,而非農業強國。近30年來果園高產量主要依靠化肥、農藥的大量投入,大部分化肥和水資源沒有被有效利用而流失、揮發,導致大量養分損失并造成環境污染。我國農業生產仍然以傳統生產模式為主,傳統耕種只能憑經驗施肥灌溉,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對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構成嚴重威脅,對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嚴峻挑戰。農業要高質量發展需要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智慧農業悄然而來,并在助推著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目前,我國大多數水果生產主要依靠人工經驗精心管理,缺乏系統的科學指導。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對于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設施栽培為解決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和農民增收,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溫室種植已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實現高水平的設施農業生產和優化設施生物環境控制,信息獲取手段是最重要的關鍵技術之一。
所謂智慧農業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傳感系統、物聯網、人工智能、3S(RS遙感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自動控制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的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各個環節實現“精準化種植”、“可視 化 管 理 ”、“ 互 聯 網 銷 售 ”、“ 智能化決策”和“社會化服務”等全程智能化管理。
智慧農業的核心是大數據。目前,我國農業大數據與國外先進農業國家相比,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大數據對于農業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農民需要測量和了解種類繁多的數據,包括天氣數據、GPS數據、土壤細節、種子、化肥和作物藥劑等,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對于土地進行長期管理和短期模擬,以實現產量和利潤的最大化。二是種子、肥料、藥劑的供應商需要接收所有的這些數據,將其放入統一的模型中,并使用專用算法,以便向農民提供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和服務。三是農業機械制造商是整個價值鏈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需要確保其資產能夠在最低成本下保持最長的正常運行時間,還要移動數據采集,并讓這些瑣碎的信息在價值鏈能被實時獲取,以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智慧農業能夠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將農田、畜牧養殖場、水產養殖基地等生產單位和周邊生態環境視為整體,通過對其物質交換和能量循環關系進行系統、精密運算,保障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在可承受范圍內。
智慧農業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基于精準的農業傳感器進行實時監測,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進行多層次分析,并將分析指令與各種控制設備進行聯動完成農業生產、管理。這種智能機械代替人的農業勞作,既解決了農業勞動力日益緊缺的問題,又實現了農業生產高度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使弱勢的傳統農業成為具有高效率的現代產業。
智慧農業能夠徹底轉變農業生產者、消費者觀念和組織體系結構。完善地農業科技和電子商務網絡服務體系,使農業相關人員足不出戶就能夠遠程學習農業知識,獲取科技和農產品供求信息;專家系統和信息化終端成為農業生產者的大腦,指導農業生產經營,改變單純依靠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模式,轉變了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傳統農業落后、科技含量低的觀念。
農化服務是現代農業生產中為三農服務的重要支柱之一,為三農提供各種生產服務、技術服務、物資服務和銷售服務,把三農很大部分的生產勞動轉變為社會化服務,打破過去農資生產銷售和施用脫節的現象,轉變為農資生產、儲運銷售、二次配肥、施用一條龍的農化服務新體制,將肥料與技術一道送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全程服務的作法,標志我國農資科學施用的內涵不斷深化,正由中低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農化服務是個系統工程,它的完善程度和服務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因此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突出強調“量”要穩定、結構要優化、“質”要提升。一號文件多處直指農化服務行業,比如,提出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建立健全化肥農藥行業生產監管及產品追溯系統,嚴格行業準入管理,繼續開展地膜清潔生產試點示范等,以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等,都受到農化服務行業的高度關注。農業供給側改革將倒逼化肥、農藥等農化業加快綠色和科技轉型,更好地效力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由于我國耕地面積有限,要提高作物產量及產品質量,就要依靠現代智慧農化服務。智慧農化服務的不斷發展,將會促進農資產品健康發展,農民可以根據土壤、作物對不同養分的需求,合理適時的供應養分,采取智慧配肥等等科學手段,以最少的投入獲得高品質、高產的農產品。
宣傳、推廣智慧農業的應用,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期待中國農業能借這個機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既改變農業科技水平,也改變農村的面貌,徹底改變農民的地位和形象。這項事業,既是農資企業的義務,也是時代賦予農資企業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