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哥
今年兩會期間,農業農村部部長表示,我國提前3年實現“十三五”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那么這個被農業農村部部長稱為“一個重要的轉折,而且是歷史性的”的行動方案,是如何閃亮登場的呢?
嘗試探討肥藥使用零增長的前世今生,至于前世的設想、調查、調研、走訪、問卷、試點、提問、建議并采納等一系列工程,我們暫時放置一邊,不作探究,就近觀察。手頭的剪報顯示日期為2014年11月:“原農業部數據顯示,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藥、化肥用量零增長,耕地酸化、鹽漬化、污染等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并稱2020年計劃建成8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并將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有機肥資源利用率提高20%,秸稈還田達到80%。當時東北黑土層變薄,南方土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40%以上,感覺真的是“慘不忍睹”“駭人聽聞”。
2015年1月中旬,原農業部下發《2015年種植業工作要點》,明確指出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力爭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40%以上;有效控制農藥使用量,力爭2020年農作物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2015年1月28日下午,原農業部長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強調化肥方面,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施肥、有機肥施用等;強調農藥方面,逐步淘汰劇毒高毒農藥,積極爭取金融、保險、稅收等政策,為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創造條件。
2015年2月17日,原農業部印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史矫?,2015-2019年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2020年目標任務很明確:一、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等養分結構趨于合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90%以上,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60%(提高10%),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60%(提高25%);二、機械施肥占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40%以上(提高10%),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1.5億畝,增加8000萬畝;三、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40%以上。
簡單梳理一下重點區域的施肥原則,氮肥分控氮(東北)、減氮(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華南)及穩氮(西南、西北)3種;磷肥分減磷(東北)、控磷(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穩磷(華南、西北)及調磷(西南)4種;鉀肥分穩鉀(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華南)、補鉀(西南)及調鉀(西北)3種,配合施用不同品種的中微量元素,這樣到 2020年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耕地酸化、鹽漬化、污染等問題得到有效控制。有機質含量提高度說法有變化,大家注意到了沒?
再來看農藥方面,2020年目標任務也很明確:主要農作物:一、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覆蓋率30%以上;二、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40%以上;三、農藥利用率40%以上,突出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蔬菜、水果、茶葉等,分類指導,分區推進。
然后各省各市結合當地實際,依葫蘆畫瓢,隨后各市各縣結合當地實際,依葫蘆畫瓢……在此不贅述,有省份今年還下發,如《河南省2018-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倒是不多見的。去年該省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技術入戶率82%,總節本增效45.4億元,看看這些數字,真的有一股神奇的魔力。
經科學測算,去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化肥利用率37.8%,比2015年提高2.6%;農藥利用率38.8%,比2015年提高2.2%,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負增長,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提前三年實現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大家知道化肥減少2.6%是個什么概念嗎?相當于減少尿素130萬噸,減少生產投入約26個億,相當于減少氮排放近60萬噸,節省130萬噸燃煤或90萬m3天然氣;大家知道農藥減少2.2%是個什么概念嗎?相當于減少農藥3萬噸,減少生產投入約12億,徹底感受到一股清流撲面而來,神清氣爽。
匯報一下這篇文章的構思源頭,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前些日子,刊發南京大學劉志彪和張曄聯合撰稿的《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兩位專家針對國內人口危機改進建議中,明確提出:可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并進入個人賬戶……于是乎一下子炸開了鍋,一片討伐,還有朋友委托我去南大“慰問”劉專家,我說這樣的專家不要也罷,不提也罷。
央視是這樣說的:“這種建議于法無據、于理不通、于情不合,既有違常識,還暴露了研究者專業素養的不足”,我馬上聯想到提出“化肥農藥零增長”的專家們,特別是原農業部出臺后,又納入《“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專家們,從一個部門的行動上升到國家意志的專家們,于法有據、于理很通、于情適合,既符合常識,又展示了研究者專業素養的充足,這樣的專家多多益善,多來幾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