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曉婷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讀了一篇題為“一個小聰明,毀了前程”的文章:一位中國女孩中學畢業去了法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四年過去了,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優秀的學業成績讓她充滿信心,她開始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但這些公司都是先熱情有加,然而數日之后,卻又都婉言相拒。一次次的失敗讓女孩很是憤怒,最后一次,她沖進某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辦公室,要求經理對于不錄用她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然而,結局卻是她始料未及的—她有三次在法國乘公交車逃票被處罰的記錄。
道德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孔子把誠信視為做人的首要之德,他說:“人之所以立,信、智、勇也!”
誠,就是真實不欺,尤其不自欺,它主要是個人內在的品質。信,就是真心實意地遵守諾言,特別是注意不欺人,它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和行為。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哺育了中華兒女,傳統的信用文化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光照人間。歷史發展到今天,誠信不但是市場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規則之一,也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根本要求。做人要講究誠信,古今中外,皆出一理。
蘇教版九年級第二單元第五課《與誠信同行》,主要講述誠信的含義、重要性、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公民。當前不少中學生身上存在如下現象:抄同學作業、說謊、考試作弊、拾到東西不上交、借他人東西不還、偷偷上網等行為,這都屬于不誠信的表現。誠信是為人做事的基本規則,它是孕育其他品德的基礎。為幫助學生增強誠信意識,做誠信公民,我們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給出以下一些建議:
第一,實話實說、不隱瞞欺騙。“狼來啦”告訴我們,經常說謊的人,有時即使說了真話,也無人相信。實話實說,就是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無論是在長輩面前還是在同學面前,都要說實話、道實情。自己做錯了事,要勇于承認;看到別人做錯了事,也要實話實說。即使有時候說實話可能會帶來不利的后果,也不能編造謊言。學習中,有的孩子考試沒考好,怕說實話挨打,怕父母傷心,就會說謊騙家長;有的孩子作業沒及時完成,會對老師說作業本丟家里了;有的孩子還會幫著好朋友隱瞞錯誤,一起欺騙家長和老師;等等。這些都是不誠實的表現。因此我們必須從小講真話、講實話,做一個誠實的人。
第二,拾金不昧,不貪圖小便宜。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拾到錢物要及時送還失主,暫時找不到失主時,也要主動上交,不能據為己有。2015年11月,學校的王若甫同學在放學途中,撿到一公文包,內有現金一萬多元,以及銀行卡、超市卡和其他物品,想到失主一定很著急,該同學立馬返校將撿到的錢物交給老師。他拾金不昧的事跡感染著學校的全體師生。此外,學校拾金不昧的事例層出不窮。貪圖小便宜的人是最讓人瞧不起的。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別人的東西再好,終究是別人的。
第三,表里如一,為人真誠。表里如一,就是說里外要一致。說的和做的要一致,前后也要一致。對待學習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誠信學習,誠信考試,不抄襲別人作業,考試不作弊。對待同學要真誠,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對家長、老師也要表里如一,不論他們在與不在,都能始終如一。
第四,一諾千金,答應的事要兌現。許諾是非常鄭重的行為,對不應辦或辦不到的事,不能輕易許諾,一旦承諾,則必須認真兌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的就是守信的道理。有時答應別人的事,由于一些無法克服的困難而一時難以辦到,要及時向對方說明原因,并表示歉意。
作為國家的公民,青少年必須以實際行動,積極培養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當然,在我們期待我們的學生做一名誠信學子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要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對工作認真負責,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