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霞琴
做班主任工作已近二十年時間,隨著一批批孩子的畢業和新一批孩子的到來,我逐漸意識到,做好一個班主任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不斷改變自己的角色,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既要學會做嚴父,更要學會做慈母。
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我認為作為一個班主任,應主要把握好以下幾種“度”。
一、處理犯錯學生時要冷靜有“度”
毛澤東曾說過:“對待思想問題,要說服,而不要壓服。壓服的結果往往是壓而不服。”現在的中學生自尊心強而且內心較為脆弱,如果教師在班級當眾批評學生,他們常常會耿耿于懷,要不就破罐子破摔,干脆不聽你的。無論是課堂還是課下,總有學生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更有甚者,完全不把教師放在眼里,我行我素。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管,但又不能當眾批評,這對老師來說是個挑戰。學生犯錯,班主任一定要去管,但是狠狠批評不可取,只做好朋友也可能并不奏效,我們是否應該另辟蹊徑呢?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好“度”,面對學生,既要做嚴師,更要做益友。
我曾經教過的一個班級中有這么一位女生,她上課時老低著頭,觀察后發現,她是在偷偷看漫畫書。我先是叫她站起來回答問題,暗暗提醒她,希望她收起書,可是她回答完問題,沒過一會兒就又低著頭如癡如醉地看起來。我不想點名批評,也不想在課堂上因給她做思想工作而耽誤其他學生聽課的時間,于是我站到她旁邊講課。我想那時的她肯定如坐針氈,見她默默收起了書,我便離開了,一會兒她又看起來,我又走到她身邊講課。如此來回反復,一節課也基本結束了。可是之后她再也沒有在我的課堂上看過其他的書。整個過程中,其他學生并不知道其中發生的一切,只有我和這位女生心知肚明。她的家長后來告訴我,這位女生說喜歡我。其實我根本沒有找她談過話,也沒有另外輔導過她。回過頭想想,如果我當時嚴厲地批評了她,特別是在班級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去指責她,可能會導致該女生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還可能會對自己后續的教學起到反效果。
所以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一定要冷靜而不能急躁,要照顧到學生的面子,切勿當眾批評,采用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我放棄了言語說服而付諸行動,此時無聲勝有聲。把握好冷靜這個“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規范班主任自己的言行,要示范有“度”
教育心理學以為,中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構成的主要時代,可塑性和可變性大,模擬性強,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存在強烈的示范性,甚至于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班主任必須講師德、重修養,做學生的楷模。有了美好的師德,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才能靜思己過,勇于自我批評,嚴于解剖自己,以實際行動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合作;才能將自己的工作置于全班同學的監督之下,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才能以真誠促進“差生”向好的方面轉化,同時自己也不斷取得進步。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作為班主任,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我們往往因為放不下架子而不愿承認自己由于方法過于簡單或粗心而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對自己有“度”。我的理念就是:我是一個成年人,再犯不該犯的錯誤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而孩子畢竟還是個孩子,他們犯了錯誤需要老師的引導。
學期開學,學校要求做好常規禮儀教育,可是講了很多次,很多學生還是無法做到看見老師就立馬打招呼、鞠躬之類的基本禮儀要求。我后來發現責任在于自己,沒有要求自己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在上課前和下課后,我按照學校的要求給學生鞠躬,不約而同,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都會還我一個幅度更大的鞠躬。在放學時,每一位同學都會來到我身邊輕輕地對我說一聲:“老師再見!”《弟子規》告訴我們:“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以德服人,才能讓人心悅誠服。
三、把握好與家長之間交流的“度”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修養不同,各個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在接待家長來訪時,就要求我們必須講究語言的藝術,尤其對于脾氣暴躁型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往往文化程度不太高,“恨鐵不成鋼”,學生一出現問題,他們不問青紅皂白就拳腳相向。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錯誤,還可能加深師生間的隔閡,使學生對班主任極為反感,覺得老師很可怕、很可惡。與這樣的家長溝通要特別講究方式方法,謹慎行事,最好采取柔風細雨式的交談方式,要讓家長知道,教師請家長到學校來并不是希望給自己的學生招來一頓皮肉之苦,而是為了幫助學生盡快認識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齊抓共管,共同教育學生。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后代相類似。”
在家訪過程中,要以情服人,取得家長的信任,使他們相信,老師來家訪不是向家長告狀,而是爭取家長的協助,共同幫助學生。對于脾氣暴躁型的家長,一定要事先聲明:千萬不能打罵孩子,要耐心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再對癥下藥。對放任不管型的家長,要多報一點喜,少報一點憂,不夸大問題,使家長意識到孩子未來可期,激發家長對孩子的愛心和期望心理,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活動中來。要使家長明白,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一定要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于后進生的家長,我們要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班主任最頭痛的就是面對“后進生”的家長。面對孩子可憐的分數,無話可說;面對家長失望的嘆息,無言以對。對于“后進生”,我們不能用成績這一個標準來否定學生,要盡量發掘其閃光點,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希望。對于孩子的缺點,不能不說,但不要一次說得太多,不能言過其實,更不能用“這孩子很笨”這樣的話。在說到學生的優點時要熱情、有力度,而在說學生缺點時,語氣要舒緩婉轉,讓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只有這樣,家長才會更主動地與老師交流,配合老師的工作。
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對學生關心備至,并細心地呵護每一位學生,把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與家長一起分享,我們就會與學生家長成為朋友,學生家長也就會和每一位老師親近,而家長也會成為我們的左膀右臂,那我們的工作就會更輕松、更順利。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受益匪淺。班主任工作雖然瑣碎繁復,然而每天當我面對這些朝氣蓬勃的學生時,覺得是那么可愛、親切,讓我有責任感,有動力來開始新一天的工作,我熱愛教師這一光榮的職業。班主任工作是我教師生涯中的一段珍貴的記憶,我相信未來我會做得更好。班主任與學生的交往書寫著一部班級管理的發展史,做一個有“度”的班主任,會使為師者倍感職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為生者永遠對集體心存感動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