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
工作安逸無法體現價值
選擇辭職做“無國界醫生”
2012年9月的一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大夫蔣勵與遠在英國留學的未婚夫通話時,說出了考慮很久的一個想法:目前的工作越來越讓她找不到價值所在,她想參加“無國界醫生”,為貧困和戰亂地區急需醫療救助的人們送去服務。未婚夫電話里沉思了一下,說:“既然你考慮成熟了,我支持你!”
蔣勵是浙江麗水人,2001年8月,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本碩博連讀,200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后,入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蔣勵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業務成長得很快。4年過去了,憑借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她成了患者信賴的好大夫。
工作幾年后,蔣勵漸漸有了“吃不飽”的感覺。她所在的婦產科每月接生200名未出生即受到悉心愛護的嬰兒,每個醫療組有五六個醫生,每個病房分配三到四組。蔣勵想,北京醫療資源豐厚,她只是諸多婦產科大夫中的一個,而在中國很多偏僻貧困地區,一個科室可能只有一個醫生,她待在北京只不過有份待遇豐厚的工作和優越的生活環境,作為醫生的價值卻難以體現出來。
懷著這樣的想法,蔣勵經常上網搜索如何到貧困或特殊地區發揮更大的作用。有同事告訴蔣勵,她的上級大夫屠錚是中國內地第一位無國界醫生,曾經到世界幾個國家進行過醫療援助。
蔣勵早就聽說過“無國界醫生”這個組織,想不到自己身邊就有這種經歷的前輩,便向屠大夫積極了解“無國界醫生”的有關情況。
通過屠大夫,蔣勵了解到,“無國界醫生”(縮寫MSF)是一個國際獨立人道醫療救援組織,于1971年12月20日在巴黎成立,該組織成員遍及全球,每年有2000多名救援人員在約60個國家服務,是全球最大的獨立醫療救援組織之一,1999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屠錚大夫告訴蔣勵,目前“無國界醫生"iE在全球發生武裝沖突的地區加強外科及婦產科項目,開展更多針對母嬰及生殖健康的工作,因而對流行病學專家、心理學專家、婦產科醫生、外科醫生、骨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了解到這些情況,蔣勵閃過一個念頭:加入“無國界醫生”,用自己的醫術服務戰亂地區的貧困母親。
蔣勵的想法得到未婚夫的支持后,便上網向“無國界醫生”發出申請,在全英文申請表上詳細填寫了個人履歷。
蔣勵接受“無國界醫生”協會兩次英文電話測試后,被通知去香港參加為期兩天的實地考核,接受綜合素質測試。考核結束后,蔣勵的名字被正式錄入“無國界醫生”人才庫。此后,“無國界醫生”定期將不同項目的資料發給她,讓她根據自己的時間和生活狀況做出確認與否的回應。
2012年底,蔣勵郵箱里接到能否到阿富汗參加“無國界醫生”醫療援助項目的通知,她鄭重地填上了“參加”兩個字。隨后,“無國界醫生”通知她做好心理及行動上的準備,隨時待命赴阿富汗執行任務。任務期限為三個月,每周工作7天,每月補助1000歐元。
蔣勵委婉地把自己要去阿富汗執行任務的事情告知了父母,并極力說服父母,說她只有三個月的服務期限,要去的地方安全措施很好,父母這才勉強同意。
隨后她又作出了辭職的決定。
2013年春節前,蔣勵接到“無國界醫生”的指令,她將在3月初被派往阿富汗南部一個叫霍斯特的地方執行任務。
當地同事手術期間竟跪地做禱告
睡夢中被炸彈驚醒不知所措
“無國界醫生”成立40多年來,一直工作在沖突、疫病、災難之地,曾有醫生被綁架,有醫生受傷甚至犧牲,因而人員安全是救援團隊首要考慮的問題。
出發去阿富汗前,蔣勵到香港接受了一周的安全培訓,培訓內容詳細到提醒她在當地坐醫療車時不要男女混坐,出發前還應買個穆斯林頭巾遮住面部等。
2013年3月1日,蔣勵在首都機場登上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國際航班。
經過數小時飛行,飛機在喀布爾機場安全降落。走出機場,蔣勵看到的都是穿著各式各樣長袍的當地人,中間夾雜著全副武裝的持槍軍人,遠處偶爾傳來一兩聲槍響,眼前的景象與電影《逃離德黑蘭》的場面是那樣的相似,這種感覺讓蔣勵既忐忑又新奇。
又是近十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汽車抵達一個破舊城鎮,司機告訴蔣勵,這里就是霍斯特省的首府霍斯特,霍斯特位于阿富汗東南部,與巴基斯坦相鄰,人口近30萬,幾乎不到中國一個縣的規模。
汽車三拐兩拐,來到一幢廢棄的平房面前,司機告訴蔣勵,這就是她將要工作三個月的霍斯特母嬰醫院,這幢平房只有三問,一間手術室,一間病房,一間醫生宿舍。來之前,蔣勵擔心會睡帳蓬,看到宿舍四面有墻,上面有頂,頓時松了口氣。
安頓好行李,蔣勵開始熟悉工作環境,已經在這里工作半個多月的巴西籍女同事告訴她,霍斯特市只有一所公立醫院,其他是零星的私人診所。而在這個不倡導女性接受教育的地方,母嬰死亡率全球排名居高不下,每天都能遇到從沒見過的疑難病例。
經過一夜休息,蔣勵第二天早上7點準時上班了。包括她在內,霍斯特母嬰醫院只有兩個婦產科醫生,兩個麻醉師,四個助產士和招募來的十幾個當地助產士。在這里,每天平均有40個左右的嬰兒出生,這么大的工作量,如果醫生事事親力親為,根本無力應對。簡單的順產,當地助產士就可以處理,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找來自“無國界醫生”的助產士,依然解決不了再找醫生。比較忙的時候,每個醫生每天平均要做五六臺剖腹產手術。
第一天上班,蔣勵就遇到讓她吃驚的事情,當地招募的助產士進手術室工作,不肯脫掉長袍,她們覺得即使在同性面前摘頭巾都是羞恥的,但不戴手術帽和口罩就無法進行手術,為了說服她們換上手術服,蔣勵費了很大工夫,一遍遍地申明“無菌”概念,告訴她們戴著手套不要亂摸其他東西,在蔣勵的勸導下,助產士終于換上了手術服。
更讓蔣勵目瞪口呆的是,當地人每天有5次祈禱,只要時間一到,哪怕病人正在做手術,那些助產士也會鋪上墊子,跪在那里祈禱,蔣勵建議她們手術進行完再進行祈禱,由于當地人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英文能力有限,溝通起來相當麻煩,不過,最終的效果還算令人滿意。endprint
由于當地曾發生過針對其他醫療組織的襲擊,而且蔣勵每天都能清晰地聽到不斷有槍聲傳來,她切身感受到了危險的存在。醫院每天都會就安全形勢開會,通報最新的消息,比如撤離的路線是否能保持通暢,以此消除大家的擔憂。
一天晚上,蔣勵正在熟睡當中,巨大的炸彈爆炸聲把她從夢中驚醒,蔣勵恐懼萬分,一時不知往哪兒躲,她打通遠在英國的未婚夫的電話,顫抖著向他報告這里發生的一切。未婚夫極力安慰她,還給她發過來馬友友的大提琴協奏曲,讓音樂安撫未婚妻平靜下來。在舒緩的音樂中,蔣勵才漸漸恢復了常態。
“無國界醫生”經歷是筆財富
“被需要”才能產生成就感
盡管危險如影隨形,蔣勵仍恪盡職守,迎接著一個又一個小天使的到來。由于當地醫療條件匱乏以及產檢體系缺位,她遭遇過傾盡全力新生嬰兒卻難以搶救過來的事情。
盡管后來得到了患者家屬的理解,蔣勵仍很難受,如果在北京,有好的醫療設備、其他科室的支持,是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的。
時間在忙碌中過得很快。轉眼,蔣勵在阿富汗3個月的任務接近尾聲,她和同事服務過的1000多名產婦無一死亡,蔣勵暗暗鼓勵自己,最后幾天千萬別出事。結果,就在當天,一名懷孕7個月的產婦被緊急送往醫院,患者產前出血已經達到800到1000毫升。
當時的情況是,醫院宮縮藥物不足,孕婦并發癥嚴重,蔣勵覺得患者的狀況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圍,但又沒有上級大夫可以求助。麻醉醫生也慌了,場面有點亂,蔣勵沒控制住情緒,沖其他醫護人員大喊,讓大家保持鎮定。
產婦生下嬰兒后,宮內又開始大出血,蔣勵嘗試了所有方案都不奏效,只得切除產婦的子宮,切除子宮是婦產醫生的下下策。在當地,一個女性無法生育,將被整個社會拋棄,有的產婦甚至在知情后自殺。
因為醫院條件簡陋,沒有監護室,沒有呼吸機,產婦縫合完腹部被移到旁邊的小屋子里,所幸她最后挺過了危險期,轉危為安,蔣勵這才長長松了口氣。
對于自己這段做“無國界醫生”的經歷,蔣勵始終有種無力的感覺,當地常年戰亂,再加上經濟落后,產婦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沒有任何計劃和節制地懷孕,造成了她們身體狀況的惡化,有的不適合懷孕卻懷孕了,再加上沒有產檢習慣,這一切造成了當地婦嬰超高的死亡率。
不過,蔣勵在霍斯特三個月的工作期間遭遇的并不只是灰色,也有經歷溫馨感人的時刻。
蔣勵服務過一位雙胞胎產婦,產婦頭胎順產,二胎橫位,必須馬上做內倒轉,否則嬰兒有窒息的危險。蔣勵和助產士成功地實施了這次搶救,最終母嬰兩安,在一旁陪產的產婦的母親目睹了整個過程。
第二天蔣勵查房的時候,當地一位助產士走過來對她說,外面有位不認識的老太太找她。蔣勵詫異地往外走,看到門外站著的正是昨天那位產婦的母親,她手里捧著一匹藍色花布,說是特意從集市上買的,送給蔣勵做衣服。
蔣勵通過當地的護士告訴老太太,救人是她的職責所在,這些布料她不能收。沒想到老人特別虔誠,蔣勵想付錢給她,老人顯得很生氣。怕傷了老人的心,蔣勵只好收下。她知道,買那塊布對當地人來說要花很多錢,蔣勵感動之余,真的把這塊布料做成了衣服。完成任務回到北京,每當看到或穿上那件衣服,蔣勵就會想起在阿富汗那段難忘的經歷。
2016年,蔣勵又被“無國界醫生”派往巴基斯坦執行任務。三個月后圓滿完成任務后回京,有了兩次在異國執行任務的歷練,蔣勵心理承受能力明顯增強,處理問題的獨立性也提高了。
談及未來打算,蔣勵說她和一直關注貧困、動亂地區醫療衛生問題的老公準備在中國西部缺乏醫療資源的地方開一家診所,為那些享受不到醫療資源的人們提供服務。有朋友不理解地問蔣勵,放棄北京舒適的生活,到落后地區開診所,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對此,蔣勵認真地回答,與其擠在首都做一名可有可無的小大夫,不如到天涯海角為有醫療需求的人服務,那樣更有意義。被人需要更能體現出人生價值,讓貧困母親都能享受到醫療服務更是她的夢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