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廣闊
55歲的黃先生在廣西合山市鋅業科技有限公司制液車間工作已經3年了。今年5月底,黃先生突然病重,被醫院診斷為急性砷化氫中毒(重度)及急性溶血性貧血。從7月28日開始,黃先生的家人為了讓該公司在他的“職業史及用人單位信息表”上蓋章,往返奔波于公司和合山市多個職能部門之間數次,至今未有結果。公司有關負責人稱:“就算是市長來了也不能蓋(章)。”(2017年8月28日《南國早報》)
區區一個企業公章和一紙職業證明,該公司為何如臨大敵,死活不蓋?背后的原因,其實職工和企業都明白,一旦蓋了這個公章,出了這個證明,也就意味著承認了職工和自己的勞動關系,那么就要對職工的職業病負責。問題是,該職工確實和企業存在勞動關系,其罹患的疾病,經過醫療部門的認定,也高度懷疑和其所從事的職業有關系,是一種職業病,那么企業沒有任何理由推卸自己的責任。
結果為了這個公章和一紙證明,不但職工的家人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往返奔波于公司和合山市多個政府職能部門之間,而且包括合山市安監局、市政府相關領導在內都多次出面協調,要求企業為患病職工提供職業史證明,然而公司卻以種種理由來進行推脫,甚至不惜以耍無賴的方式來推卸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當企業喊出“市長來了也不蓋章”的話,難道政府部門的行政權力,難道國家的法律法規,真的拿它沒有辦法了?只能任由職工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該企業真的就此推卸了自己的責任,那么不但該企業其他職工的合法權益將得不到保障,而且很可能會讓其他的企業也如法炮制。那時候,我們將置國家法律法規于何地?
幸運的是,按照法律規定和規章制度,即使最終用人單位不給蓋章,只要根據安監部門提供的材料,證實黃先生病前系在該公司上班,以及廣西職業病防治研究院專家組出具的調查報告,就可以對他進行職業病診斷了。勞動者一旦被確診為職業病,也就構成了工傷,如果用人單位參加了工傷保險,患職業病的勞動者有權按國家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同時,《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勞動者被診斷患有職業病,但用人單位沒有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的,其醫療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單位承擔。
這么看,這家企業很有可能會機關算盡,得不償失。不過通過這件事,還是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那就是職工罹患職業病以后,如何才能避免“證明難,蓋章難”的問題,這無疑是需要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和國家法律共同考慮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