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市地處浙西南山區,是茶葉的適生區域,茶葉生產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之一,現有茶園面積4 132.4 hm2,其中投產茶園3 200 hm2,2017年茶葉產量達2 730 t,實現產值39 820萬元,茶葉產業無疑已成為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發展農村經濟起到較大作用。然而,剖析龍泉市茶葉生產現實,在發揮出較為強勢產業優勢的同時,依然存在生產設施裝備落后、機械化作業水平低下、茶園管理措施不盡到位、資源利用不充分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給資源的有效利用、產業優勢的強勁發展形成了制約[1]。鑒于此,為了有效挖掘茶葉產業的優勢潛能,筆者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和依據農業機械發展的必然趨勢,結合多年基層工作的切身感覺和茶農們的需要渴望,試就如何提高龍泉市茶園機械化作業水平提出一些見解,誠愿與大家共同商討。
毋庸置疑,龍泉市當前茶園的機械化作業水平與發揮產業潛能、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是極不相稱的,當前全市僅有修剪機121臺、采摘機25臺,個別基地配置有為數不多的彌霧噴霧機等植保機械,根本難以滿足生產所需。其他的諸如中耕施肥、抗旱取水、無人機植保施藥等機械化設備更是空白。在茶園管理、抗災保豐收、茶葉采摘方面,依然沿襲著人工作業方式,導致遇旱無措;采摘仍處于人海采摘的原始落后狀態;遇到病蟲發生需要防治時,基本上僅靠低效率的傳統背包式噴霧器勉強應付,不足以快速有效防治病蟲害,難以實現“精準防治”的目標。這給實現茶園高效管理、提高茶葉品質、抗災奪豐收、充分利用資源和發展產業優勢潛能造成了嚴重的瓶頸制約[2];因此,要想充分發揮優勢,將龍泉市茶葉產業積極穩妥地引向高效益、可持續發展軌道,有必要花大力氣,通過采取各種積極有效措施,盡快改變這種落后現象,促進全市茶葉生產邁上新臺階。
加大投入,從狹義上理解,無疑是加大資金投入;而社會事務包羅萬象,側重于某一方面,并不意味著問題迎刃而解,需要的是采取多措并舉的融合舉措,事業才能得以協調持續發展,就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而言也不例外。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基礎上,還應通過國家政策的扶持、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社會化服務措施的落實到位、現實操作可行性的提高、配套輔助設施建設的協調融合并進等,方可有效推進機械化作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就當前現實而言,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完善農機購機補貼制度、擴大購機補貼規模和范圍、積極發揮公共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的同時,應相應地建立和完善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和外資等多渠道投入機制,改良生產條件,全方位改善農機化建設運行條件,為提高農機化水平提供多方支持[3,4]。
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復雜,縱觀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史,農業機械化的建設是從平原地區開始起步的,時至今日,我國農業機械的研發設計,基本傳承著適合于平原地區推廣應用的模式。面對山區山高坡陡、作業帶狹小、地貌類型復雜多樣的現狀,因受傳統影響,農業機械研發設計的深度和廣度受到了制約,其在山區的適用性、使用效能依然很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效益農業的發展,山區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需要愿望越來越高,這就出現了山區農業機械化建設滯后與現實需要不對稱的現象。針對這種現狀,應加大科技投入,拓寬科技研發新領域,根據山區實際,加強與科研單位、生產廠家、推廣部門、產業基地、農業機械使用者的緊密協作,聯合攻克技術難題。在具體實踐中,應盡快建立健全一套農機化建設協作機制,在各類機械推廣應用的同時,廠家連同機具配發改進意見的回饋信息資料;推廣應用部門和農機使用者,在推廣應用實踐中針對存在的某些缺陷與不足,將提高改進意見和要求情況匯集反饋給廠家和科研單位。廠家以此作為今后科技開發、機具改良的依據和努力方向,以期研制開發出更加適合山區地帶推廣應用的農業機械,穩步有序地推進山區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
按慣例,各類新機械的推廣應用,均采用先行試用示范,再推廣到面上生產的推廣模式。農機管理部門特別是縣級農機管理機構,在推廣新機具時,應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在基地內通過試驗示范,掌握基本性能,把握操作技能,建立模范樣本,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后,再輻射推廣至面上生產。各地應根據當地的生產實際,選擇頗具當地地形地貌代表性、生產條件尚可、示范輻射帶動力強的典型區域建立農機化示范基地,先行將新機具布置在基地進行示范應用,樹立農機使用者眼見為實的典范,使之成為農機化建設培訓基地和農機化建設有效載體。
由于山區山高坡陡、地形復雜,部分茶農在建園時急于求成,缺之科學規劃,作業種植帶不盡規范,諸多生產條件未經改良,輔助設施幾近空白。這不僅給高產高效栽培留下障礙,還給機械化作業帶來了極大的不適應。對此在今后的生產實踐中,應加強與相關部門的緊密協作,對新開發茶園做好科學規劃,對現有茶園加以改良,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合理修建機耕道路、作業便道,實行蓄、提、引、現代化微噴滴灌等綜合協調措施搞好水利設施建設,通過封、造、撫等綜合措施加強區域內茶園周邊植被保護,按標準規劃設計,整修水平作業種植帶,以改變落后的生產條件,為機械化作業提供便利條件。
在茶園內實行機械化作業,不可能是傳統的就種論種、就機械論機械的單向行為。在加強茶園規劃、改進生產條件的基礎上,在農機方面應致力于研發出爬坡性能好、輕便實用、便于操作的器械類型;而農作栽培方面應根據農機器械的作業規范,合理界定作業行帶、種植行向,通過修剪培育適宜的植株構型,以實現農機農藝的協調融合,以消除不利因素影響;在用地方面,應享受農業用地政策,對機械存放、維修用房等作出合理安排。
某一項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從一定意義上講離不開技術部門的技術服務。農機管理機構作為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肩負著農業管理與技術服務的重任,履行著管理與服務的天職,在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機械化實踐中,責無旁貸,應主動出擊,采取積極措施和方法手段,通過集中授課培訓、影像資料傳播、現場操作指導、發放技術資料、引辦維修及零配件站點、落實扶持政策、提供技術與產業信息服務等多種途徑方法,為農戶提供及時、實用、便捷、可行的技術服務,同時幫助他們切實有效地解決生產實踐中選機盲從、機械性能把握不準、維修難、零配件購置難、機械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在我國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森林產權戶籍制后,除個別通過土地流轉建立較大連片產業基地外,普遍實行的是分散經營體制,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分散生產模式,使得多數農戶并無實力、也沒有必要將所有生產所需的農業機械配置齊全。鑒于此,在合作共贏的原則基礎上,為了有效調配現有資源,充分發揮農機資源利用優勢,建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將成為破解小農戶分散經營與農業機械化之間矛盾的必然抉擇。只有通過建立合作組織,實行專業化分工,提供社會化服務,才能在不改變土地權屬的情況下,實行資本、技術、資源和勞動力的優化配置,形成“產權明確,地界模糊,不求共同擁有,但求共同使用”的迎合農村經營機制的農機化發展模式。因此,在今后的生產實踐中,應充分發揮國家對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扶持政策的積極作用,統籌規劃,創造條件,從產業規劃、項目立項、資金扶持、規劃用地、技術服務、產業信息等方面著手,引導那些會管理、善經營、懂技術的領軍人才,組建起以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載體,縣、鄉農機服務站為依托,農機大戶為基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戶提供機械租賃、承包作業、機械維修、零配件供應、技術指導、疑難處置、信息提供等系列化服務。有效推進農機服務社會化、標準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快速提高全市茶園農機化水平和農機經營效益,為全市茶葉生產轉型升級、發展效益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5]。
[1]廖陳富,杜一新,李永青.景寧畬族自治縣茶葉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農技服務,2011,28(9);1279-1280.
[2]胡璽賢,郝建榮,上官永,等.發展茶葉生產機械化迫在眉睫.中國農機化,2007(1):70-72.
[3]李繼章.推進臨滄市茶葉生產機械化的思考.農機科技推廣,2010,(5)∶31.
[4]王忠群,梁建,曹光喬,等.科學適度發展南方丘陵山地農機化.中國農機化,2011(20):3-8.
[5]王敏杰.發展廣東省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促進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工程,2011,1(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