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浙江省桐鄉市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隨著農機裝備更新換代步伐的加快,節能減排概念深入人心,如何處理好老舊農機的報廢更新及合理處置,是推進農業“機器換人”工作中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桐鄉市嚴格執行《浙江省拖拉機報廢更新管理辦法》的規定,2013—2017年累計報廢高耗能拖拉機641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31臺,小型拖拉機238臺,手扶拖拉機172臺,補貼報廢資金136.85萬元。但是,桐鄉市在高新農機具廣泛使用的同時,仍有大量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安全性能差的老舊農機在超期服役,據統計,截至2018年3月,全市現有拖拉機3 471臺,其中使用10年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機約占70%。使用年限已久、功能老化的農機具不僅每年消耗大量的柴油、機油,而且也不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同時還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因而亟須報廢更新。對此,本文在調研桐鄉市農機報廢更新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該市農機報廢更新工作的對策建議,以期供有關職能部門決策參考。
依法合理處置報廢農機具,不僅涉及廢舊資源的回收利用、重金屬物質的污染處理等環保問題,同時還維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然而,目前農機的報廢更新還是主要依賴農機具所有人的個人自發行為,我國的法律法規均未明確農機部門對農機報廢方面的監管主體地位。對農機管理部門來說,因為沒有強制報廢管理法規,從而缺乏對繼續使用報廢農機行為的全程監管和采取必要懲罰、強制措施的權力,這是造成農機超期服役的重要原因。另外,農機安全監理部門人員、經費等方面的不足,致使農機安全技術檢測設備、檢測手段較落后,難以對農機技術狀態進行量化評定,也是農機超期服役的原因之一。
我國農機制造行業因為成本競爭壓力較大,為了降低成本參與價格競爭,難免在零部件的選擇和使用中,以經濟性為主要考慮因素。經調查,桐鄉市的聯合收割機普遍存在短時間高強度使用的現象,機具磨損消耗嚴重,基本四五年后就處于報廢狀態。再加上近年來我國聯合收割機技術升級較快,部分農民購置的聯合收割機甚至兩三年就更新。從政策操作層面上來看,以年限認定最便捷可行,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農機根本等不到10年的期限就已經報廢了。而對于拖拉機這類動力機械,只要功率滿足需求,農民很少會主動進行報廢更新。報廢期限過長、報廢積極性低兩方面原因的疊加,使得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的促進作用難以顯現。
在農機報廢后的拆解回收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一是回收效率不高。由于報廢農機回收拆解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基本上呈“小、弱、散”的狀態,從業人員大多工作經驗不足,設備技術水平普遍較低,僅依靠電、氧焊切割,拆解方式粗放、程序簡單,拆解過程許多操作靠手工完成,費時耗工,報廢拆解進度緩慢。二是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回收拆解從業人員多為業務、技術水平較低的農民工和臨時工,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且由于行業社會地位不高、工作環境艱苦,普通高校與職業大專院校缺乏相應專業,導致難以引進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加入。同時對在職從業人員缺乏有組織的學習和培訓,相當部分從業人員法制觀念和環保意識淡薄,專業知識和技能操作水平落后,拆解技術不規范。三是監管難度較大。報廢農機主要部件是否銷毀,主要依靠農機安全監理站監銷人員現場監督。目前,大部分回收單位條件簡陋,利潤空間小,都沒有配置監控設備,雖可通過拍攝拆解前、拆解中、拆解后的照片來證明并存檔,但是照片的支撐力度有限,同一機具在不同角度、不同距離拍照,也會有顯示差異,農機報廢不同于農機購置,拆解后難以核查證明。
建立健全農業機械報廢更新制度,是農機報廢更新工作順利實施的制度保障。對此,應從以下兩方面開展相應工作:一是建立完善農機具強制報廢制度。綜合考慮農機使用年限、累計作業時間、功率降低值、行駛里程、燃油消耗率和排放情況等指標,出臺相應的報廢制度和標準。參考國外關于農業機械報廢更新的做法,發達國家在推進農業機械更新換代方面首先采取了源頭控制的做法,通過法律和技術標準限制技術落后的產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引導發展先進的農業機械技術。其次是以經濟利益驅動農場更新裝備,以提升農業競爭力。許多國家都制定強制性的安全防護和環境保護的技術規范,通過對農業機械的安全和環保技術指標進行檢驗,確認農業機械產品是否能夠生產、銷售和使用,對達不到技術規范標準的產品采取強制淘汰的措施。以美國和日本為例,拖拉機等大型農業機械使用年限通常在7~12年,而小型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等小型機械的使用年限通常在3~6年。二是完善簡化農機報廢更新工作程序。建議可以實行由回收企業上門服務,農機監理人員上門辦公,用專用車輛將報廢農機拖回指定場所拆解,節省農戶的人工和運輸費用。同時農機管理部門印制資料,發放給農戶,讓農戶了解報廢更新流程、注意事項等。對報廢機具拆解標準、“五大總成”破壞標準、拆解回收件利用標準、報廢機具回收標準、報廢過程監銷辦法、檔案管理標準和相應的處罰辦法等進一步明確,使農機報廢更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現在廢鐵價格不高,影響了農機戶報廢農機的熱情,建議提高機具的補貼標準,并擴大報廢機具的種類。參考汽車和家電報廢回收補貼的做法,對不同機具給予高于農機購置補貼標準的報廢補貼,農民在獲得手扶拖拉機、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報廢機具的殘值、更新補貼加上農機購置補貼后,能夠花少量的錢便可置換新機,以進一步加快老舊帶病農機的淘汰速度和促進新型農機具的發展。對拖拉機按照功率大小進一步細化報廢補貼分檔標準,適當提高手扶和小型拖拉機報廢補貼額度。同時可將近幾年推廣的低速和高速插秧機、起壟機、旋耕機、小型耕整機等數量龐大的農業機械納入報廢更新補貼范圍,增加報廢補貼金額,進一步放大補貼政策效應。
加強報廢農機回收和拆解過程的監管,是確保農機報廢更新落到實處的重要手段。為此,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嚴格回收現場檢查。在農機報廢機具核實中,嚴把程序關,從報廢申請、報廢確認、報廢登記到舊機回收、拆解報廢、注銷備案等,嚴格程序,規范操作。安排專人在報廢現場開展不定時檢查,時刻關注報廢機具拆解情況,嚴控“五大件”流失。建議在農機具回收、拆解、報廢現場安裝視頻監控攝像頭,從報廢農機具進入現場開始,一直到拆解成廢鐵,全程視頻監控。同時在拆除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范,切割時油、氣、火要分離,拆解現場應配備相應滅火器、滅火毯等消防設備,以及機械拆解吊裝清運相關設備。二是嚴格檔案管理。為規范農機具報廢更新工作,做到有據可查,對申請報廢機具的發動機號、機架號、號牌號進行認真審核登記,除了按要求農戶提交購機發票或者行駛證等機具來歷證明外,還要求機主提供一份身份證復印件,核實后機主與報廢農機具應在一起照相合影。這些材料與填寫的《農業機械報廢回收證明》一起裝訂成冊,做到一機一檔。在拆解銷毀過程中,強化日常監管,對其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車架總成等主要零部件,進行破壞性處理并拍照存檔,對每天的拆解機具數量、拆解人都建立臺賬,防止報廢農機再次流入市場。三是嚴格回收企業管理。從事報廢農業機械拆解業務的企業除應當具備相應的拆解人員、設備、場地,并符合安全、環保、消防等條件外,應做好人員安全操作培訓,并為其購買人身意外保險。還要建立嚴格管理規章,明確拆解企業保管和使用所拆解的報廢農業機械及其關鍵零部件的規定。農機部門對報廢工作實行全程監管,督促回收的舊農機應當及時拆解,禁止銷售、維修已報廢的農業機械或者利用報廢的零部件拼裝農業機械,對違反規定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防止廢舊零部件回流銷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