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留學低齡化趨勢近年從本科向下持續延伸,在英美等國就讀中小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小小年紀如何面對海外生活學習的困難,很多家長為此擔憂。《環球時報》駐美國記者日前遇到少年留學生王豐源,面對各方面困難,他積極應對,主動出擊,闖過重重難關,學業全A,體育和社會活動也很出色,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環球時報》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讓我們聽聽他是怎樣做到的。
閱讀和寫作帶我走出迷茫
13歲時,我跟隨在波士頓工作的母親來到美國,在波士頓費森頓(Fessenden)中學上初中。那是一所寄宿學校,已經將近120年歷史了。和其他中國小留學生一樣,我剛到學校時也感到孤獨和迷茫。
第一個困難就是語言。雖然之前在國內也有英語課,但美國老師和同學說的英語速度快生詞多,語言表達習慣與國內課本也很不同,根本聽不懂。老師說,我當時的英語水平相當于美國小學二年級,而我讀的是七年級。這對我打擊很大,令我陷入深深的迷茫。語言不通,沒有朋友,有時只能靠在網上打游戲排解煩惱。我曾試著參與同學們的聊天,但一來聽不懂他們說的英語,二來不熟悉他們聊的話題,總插不上話,他們對我也不理不睬,有時甚至還嘲笑我。以前我在國內是班里的“活寶”,到了美國居然沒人理了,很是苦惱。
母親發現這個問題后對我說,廣交朋友是正確的,但不應用乞求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讓自己充實起來,要有他們沒有的東西,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從此,閱讀和寫作成了我的伙伴。在補習英語的過程中,我閱讀了許多英文原著,包括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從中發現了梭羅也曾很孤獨,但是他專心創作讓自己內心倍感充實,隨著一部部作品的問世,梭羅獲得了社會承認,孤獨感也就煙消云散了。
后來,我發現閱讀時事新聞類文章更容易消化,而且這樣一來,與同學們的共同話題也越來越多。我逐漸養成習慣,每天大量閱讀當地英文媒體的時事新聞,英語閱讀能力提高很快,與同學交流逐漸能夠插話,并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慢慢地,同學們不再嘲笑我,因為我與他們文化背景不同,有時他們還很看重我的觀點。
陪伴我走出孤獨的還有寫作。我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每天把值得回憶的事都記下來,有時還試著寫詩。寫了一段時間后,我把寫的詩用英語念給老師聽,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她讓我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同學們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這是我寫的,接著他們歡呼叫好,慶賀班里出了個“著名詩人”。
參加團體項目廣交朋友
走出最初的孤獨和迷茫后,我發現,要想贏得尊重,還要盡量多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展露才華,而且
能交到一大批好朋友。
當時所在的學校有一支劃船隊,我想,劃船是個團體項目,加入其中肯定能交到更多朋友。劃船隊名額有限,很難被錄取,但我還是抱著試試的想法報名了。錄取考試那天,教練先是進行柔韌測驗,看看彎腰時手指能否夠到腳趾,我心中暗喜:“這么簡單?”順利通過第一關后,接著是俯臥撐和仰臥起坐,我漸漸有些吃力了。接下來是計時跑測驗,我不幸被甩在了隊尾,渾身是汗。最后是劃船器測試,完了,我從來沒見過這玩意兒,可想而知,砸了。接下來的一年,我和其他落榜同學進行了針對性訓練,但無奈又一次與劃船隊擦肩而過。但進行針對性訓練的過程不僅讓我全面提高了身體素質,也鍛煉了我應對失敗的意志力,同時結交的朋友也逐漸多了起來。
第三年,經過充分的準備,我如愿以償地被劃船隊錄取,成為一名讓人羨慕的校隊隊員,我又有了新的集體、新的朋友和新的目標。
除了運動,我還選修了戲劇課,參加了年度戲劇表演。在一次表演中,我和另外一位同學扮演女角兒,這對我倆是個不小的挑戰。排練時,當我們穿上女裝帶上假發一亮相,立刻逗得大家都開懷大笑,大家在笑聲中相處得越來越融洽,一場表演下來,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用中國相聲功底表演“英語喜劇”
我從小就是個相聲迷,在國內上學時,每逢學校文藝演出,我還能代表班里出個節目。到了美國,我不得不把這種“中國式幽默”暫時放下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戲劇課上了解到美國也有雙人喜劇表演,老師給我們講了喜劇大師阿伯特和考斯帝羅表演的喜劇《誰在第一壘》。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抓住機會表演這個節目,展示一下用英語說相聲的才華。
學校里還有一名中國學生小C也愛好相聲,我倆就找到老師主動請纓。老師看我們誠懇的樣子就同意了。表演那天,我和小C在臺上拼盡全力,可以說是聲音飽滿、字正腔圓,但臺下觀眾就是不笑,場面那叫一個尷尬,我們都不知道是怎么下臺的。后來我倆跟老師請教后,利用課余時間不斷補習壘球知識和規則,反復觀看兩位喜劇大師的表情、語氣和手勢,盡量模仿他們的一點一滴。我倆還在表演中創造性地加入了中國相聲元素,這在美國喜劇表演中從來沒有過,我們的肢體語言、表演節奏都有了很大提高。第二次演出那天,我們明顯比第一次更有信心了,第一個笑點我們并沒做特殊處理,臺下卻爆發出熱烈的笑聲。我倆更有底氣了,第二個笑點、第三個、第四個……成功啦!整個禮堂笑聲不斷,表演結束后,臺下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觀眾大聲呼喊著我倆的名字。
初中畢業那年,母親轉到了紐約工作,我也考入了當地的吉斯高中(Re?gisHighSchool)。除了繁忙的必修課之外,我選修了辯論和擊劍兩門課,一文一武,都充滿了挑戰性。留學這么多年,我的感受是,少年留學生完全可以適應當地寄宿學校生活,關鍵是要積極主動地面對困難,辦法總比困難多。去年,我把這幾年在美國學習的心得總結出來,寫了一本書《不負少年強》,如果大家對我的留學故事有興趣,可以跟我在書中相會。▲
(本文由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李秉新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1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