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畢方圓
臺灣知名作家劉墉不僅是聞名兩岸的“心靈導師”,還教育出一對優秀的兒女,兒子劉軒和女兒劉倚帆分別畢業于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堪稱華人家教典范。作為心理學研究者的劉軒子承父業,日前出版新書《幸福的最小行動》。他是怎么看待父親劉墉的?父親的教育給他的成長帶來哪些助力?趁劉軒在北京宣傳新書之際,《環球時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在“劉墉之子”這個身份之外,出生于1972年的劉軒還是心理學專家、創意廣告人、音樂創作人、廣播節目主持人,同時還是《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的總冠軍,屬于名副其實的“斜杠青年”。對于如何做到多種身份轉換,劉軒對《環球時報》記者稱,現在的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大家每個人都可能同時有很多不同的身份,“我可能今天寫作,明天做音樂,后天我回到錄音室去做一些音頻課程,但每做一項時,我都很專注。可能是因為我是學心理學的,有些能夠自控的方法”。
劉軒或許是最早一批被“曬”的孩子,劉墉經常在作品中提到劉軒,曾為劉軒寫過3本暢銷書《創造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以至于現在的劉軒經常碰到父親的讀者,他們會說“我看過你爸的書”或者“我是看著你長大的”。“這確實會帶來一些壓力”,劉軒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有段時間感覺像是一場楚門秀,自己的生活完全被很多讀者看到,我一度很反感以這種方式被大家認識”。但后來坦然了,既然是有這樣的人生經歷,那就順流而下吧,沒有什么好對抗的。“現在反而很感謝我的父親,讓我在‘出道之前,就有了這么廣大的受眾基礎,也是一件好事”。
對于父親劉墉,少年時代的劉軒經常不以為然。父親經常跟他講的一句話是,如果你想有豐富的創意,那么你就必須要過極簡的生活。曾經劉軒認為,父親的生活非常自律,甚至到了死板的地步,可這樣極簡的生活真的有利于創作嗎?劉軒心里并不認同。可是隨著閱歷的增長,他漸漸發現,自己的生活越來越豐富,但卻感到創作的空間似乎越來越小,這時的劉軒才意識到父親給生活做減法的智慧。劉軒認為,自己和父親在思維方式上有很大不同,父親的風格是講故事,用經驗累積的智慧來做推測和判斷。而出身哈佛心理學背景的他喜歡研究理論,用實驗和分析來做判斷。如今已為人父的劉軒在談到子女教育時表示,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們學會自己思考,自己去尋找答案。
劉墉被稱為“雞湯王”,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是否還需要這種“心靈雞湯”類的文章?面對《環球時報》記者的提問,劉軒表示,從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最簡單的層次就是生理需求,再往上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而“雞湯”就是給我們提供安全感的。“無論是書籍還是個人,能夠緩解焦慮、提供安全感的,就是有價值的”。但劉軒認為,父親被稱為“雞湯王”有被誤解的成分,他的書里有很多方法,比如《你不可不知的人性》《我不是教你詐》,他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全盤交付出來,在教你“怎么做”,很多方法也是他教我們兄妹的。劉軒分析說,可能同時期有太多的“心靈雞湯”類文章,“我父親的文章又比較溫和易讀,就被歸類到同類圖書,他的名氣又最大,就被看做是‘雞湯王了,但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
環球時報201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