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傳文
隨著春節臨近,北京諸多節慶期間民俗活動市民參與度高漲,活動景點數萬張電子門票在幾秒鐘內在網上被搶購一空,老百姓對傳統民風民俗的追捧、火爆現象引發人們的思考。
在當今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熱、國家層面大力倡導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首先,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需求量,與傳統文化產業的供給能力嚴重不足之間,有著巨大的矛盾。
一是我們有文化產業,但是沒有傳統文化產業。傳統文化產業對我們來說不是朝陽期,是子夜期、空白期。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定義、摸索、嘗試,到底什么才是傳統文化產業,僅有傳統文化內容、元素的存在就叫傳統文化產業了嗎?這有待大家思索。
二是老百姓需求什么?是假期去名勝古跡旅游、參加人擠人的廟會、看看戲曲表演,還是聽聽專家的文化講座?都是、也都不是。原因是我們在這方面斷層許久了,努力者在摸索、試錯,所以接下來的若干年,會出現供給與需求的嚴重不對等:需求量大,但供給方卻不知道給什么。
其次,當前傳統文化產業供給內容質量,與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產品的品質需求,存在巨大落差。如果打個比方,如同單身男女各有很多,但是看上眼、最終結合的少,因為大家的需求沒有交集。這也使得不少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目前品質不高的產品。但是由于中國消費者的量比較大,所以這些產品反而成了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眼下有個講法叫新五俗:穿漢服、會茶道、掛字畫、搞收藏、追大家。聽起來大家哈哈一笑,但反映了很深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僅于外在的物質產品的追求上嗎?這些表象的東西難以滿足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產品真品質的需求,真正需求的源頭在哪里?當然是精神的需求,而精神的滿足點在于精神層面的不斷提升。如果做不到這點,供需間的落差會始終存在。
筆者認為,當前這些矛盾和落差現象的產生,最主要原因是以西方的思維方式經營東方的古老智慧。
這么多年來,很多人都已經養成了一種西方思維方式:凡事談目的、講效率、求速度、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的心態已經表現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和行業。而華夏民族幾千年所傳承的智慧卻是:如何君子謙謙、如何涵養身心、如何返歸質樸、如何動靜相宜……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應該具有的品質,也是中國古代先賢留下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用西方的思維方式經營東方的古老智慧,恰如南轅北轍。我們需要明晰、完善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揚的機制,讓其更富有操作性。商業性利益的推動可以有暫時的繁榮,但隨時會因為商人追求更大利潤轉移到新的領域而難以長久。筆者認為,真正的傳統文化產業,是建立在東方古老智慧的整體世界觀下。
當然,在目前這個眾人頭腦發熱又容易實現商業變現的階段,恐怕少有人會靜下心來去思考,并且達成一致意見去展開實踐。所以,我們還需要耐心地等上一段時間,當大家對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產業達成了共識,則一切就好辦了。▲
(作者是文化教育工作者)
環球時報201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