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軍強 解金鋒
(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西安 710018)
建筑在日常生活中廣泛的存在著,建筑設計風格是區域內大眾審美觀念的重要體現,承載著區域內歷史的傳承與文化的底蘊。隨著社會的迅速變遷,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個性化追求越來越明顯,本土化作為建筑設計差異的重要體現,在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代建筑設計風格的本土化特征越來越明顯。
現代建筑設計的本土化發源于西方國家,形成了地域主義建筑設計風格。隨后現代建筑的本土化設計傳入中國,在國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發源于歐洲,發展鼎盛于美國,通過不斷地演變與發展形成了以紐約西格拉姆大廈為代表的國際主義建筑設計風格。到了20世紀80年代,批判地域主義建筑設計風格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筑設計本土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轉變了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過程中過多的套用、模仿當地傳統建筑風格的弊端。批判地域主義建筑設計風格的應用與推廣,有力的轉變了現代建筑設計風格趨同的弊端,加強了對地域元素的保護,并實現了對地域元素的創新設計。在亞洲也有很多現代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成功的典例。以日本為例,日本的建筑設計過程中,就充分的融合了當地的民族意識,注重對當地本土文化的保護,通過一代又一代以丹下健三、黑川紀章、安藤忠雄為代表的建筑師的努力之下,日本現代建筑設計的本土化風格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代代木體育館、中銀艙體大樓、風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就是日本現代建筑設計風格的本土化的成功典例。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內百廢待興,一系列受到損壞的建筑都有待于恢復重建。在建筑人員的努力之下,被破壞的建筑得以恢復原貌,建筑的功能得以實現,由此推動了城市生活秩序的穩定。北京兒童醫院、北京百貨大樓成為當時獨具代表性的地標性建筑物。建筑人員通過一系列建筑手法與建筑技巧的運用,突破了經濟物資條件的限制,通過細節的把握,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融入了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通過不斷地創新,避免了簡單的模仿,凸顯了建筑的色彩與意蘊。飛檐、青磚、水刷石、額枋、雀替、中國傳統圖騰紋理的應用,最大限度的凸顯了中國的本土化特色。
在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末,中國建筑設計本土化特征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凸顯。以北京四會一部辦公樓為例,該建筑的風格充分地體現了地域特色,陽臺、窗框、檐口、門廳都是應用中國傳統的宮殿設計方法原理,整個建筑的風格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將民族建筑元素充分的融入到整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這一時期的建筑設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凸顯,使得中國現代建筑在本土化設計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之后現代建筑設計的發展更加注重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創新性、文化性的凸顯。
本土化特征在現代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本土化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習俗、地理氣候等自然因素、居民居住的個性化需求等在現代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現代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的發展過程中,要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理念,提高建筑資源的利用效率,就地取材,降低建筑成本,與當地總體建筑風格相一致,與居民的整體審美要求相一致。山東榮成“北斗山莊”在建筑過程中,就充分的體現了以上的本土化建筑理念,建筑師戴復東在設計建筑的過程中,利用當地特有的建筑材料,遵循地域人居的設計理念,利用石頭與海草等原材料,使得山莊的耐用性得到了顯著的增強,使得山莊冬暖夏涼的建筑效用得到充分的發揮。重慶渝園的建筑設計過程中,通過當地紅砂巖、紅磚等建筑材料的應用,使得建筑的風格與當地整體的建筑風格相一致,最大限度的體現了本土化特征。
隨著住房需求日益多元化,現代建筑設計風格的本土化發展過程中,多元化的特征也有所體現。隨著城市住宅用地的不斷緊張,現代建筑設計不斷的向高層發展,高層建筑、高密度建筑的增多給設計和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遵循本土化傳統建筑風格的同時,還注重多元化的建筑風格的體現,高層居住樓的設計過程中,充分的注重灌溉系統的設計與應用,由此使得建筑的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滿足了人們自然式棲居的居住向往。
東方建筑或者是西方建筑都應堅持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建筑的風格都應該體現本土化的民族傳統與國家性質。現代建筑的設計過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吸取傳統的精華,傳承昔日的文明并加以創新,緊跟新的時代發展步伐,由此在現代建筑本土化設計過程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可以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運用文學創作的手法,賦予現代建筑體現時代特征的流動空間,融合傳統建筑的軸線關系,以其含蓄的韻味引發人們的聯想。在城市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城市的現代化地標性建筑設計與城市傳統的人文歷史環境之間的融合,由此體現城市建筑設計的本土化特征。城市傳統文化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脈,將其與=現代建筑設計手法充分的融合將收到較好的本土化設計效果。在現代城市建筑設計過程中,在新的技術、材料、功能的應用過程中,還要注重城市傳統歷史文脈的傳承,由此提高建筑的可識別性,由此增強人們對城市環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通過傳統與現代的充分結合,體現現代化建筑設計的本土化風格特征。
隨著建筑行業與建筑藝術的不斷發展,在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中,人們越發的注重建筑與環境的協調性,注重整體空間系統的維系,在生態建筑理念的引領作用下,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動人類生產生活的協調與平衡。“冰冷建筑”、“世界風格”現象的產生正是現代建筑過程中人的情感與工業文明之間不相平衡造成的。為此在中國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注重人類情感與工業文明之間的相互平衡,要充分的分析中國傳統禮教中的人文精華,并結合西方先進的現代化建筑理念,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兼收并蓄,推陳出新。注重區分建筑設計的差異化,在醫院、工廠等建筑物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體現現代工業文明,而在公園、陵園等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人類的情感,通過人的情感與工業文明之間的相互平衡創造出具有中國本土化風格的現代化建筑設計風格。
現代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成為了當前建筑設計風格的主流趨勢,現代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的過程中體現了了本土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當前中國現代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的過程中,要堅持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堅持人的情感與工業文明的平衡,通過對國內建筑風格與建筑環境的分析,走適合中國現代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的發展道路,展現中國本土化特色,傳承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與精神。
[1]劉爽.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探討[J].工程技術研究,2016(6):245.
[2]黃越.“本土化”的文化視野下,現代居住建筑設計之探討——北京城區居住建筑設計“本土化”的文化戰略[D].天津大學,2016.
[3]遲春華.現代建筑在我國本土化過程中的適宜技術策略[D].清華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