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勤
(中國國際商會諸城商會 山東濰坊 262200)
“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從供給平衡以及生產兩個方面來進行改革,利用解放生產力來從根本之上加大要素生產率,進一步的合理配置各個生產環節的基本要素,來有效的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推動經濟轉型的升級。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利用供給側改革來達到的,將關鍵點放在擴大進出口増長、消費需求以及投資需求之上,導致供給之間的矛盾愈發顯著。業界統一認為,改革才是關鍵所在,同時也可以推出更多優秀的產品來達到目標,從根本之上來根除工序無法匹配的情況。
經濟學的理論建筑和現代經濟學理論始終無法離開供需,針對經濟實踐過程之中的相關理論與引發危機出現因素的解釋來進行分析,可以利用工序來予以調整。眾所周知,需求實質上指的就是具備一定支付能力的實際需求,需求就是需求能力與欲望的統一。總需求主要涵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供給主要指的就是生產者愿意并可能為市場來及時的提供相應的服務或者是商品的數量。
在商品經濟和商品交換發展的背景下,貿易組織形式也隨即發生相應的變化,各個階段的貿易組織形式有所不同,自身的作用也不同,所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控制之中的份額也是不同的。部分稍微落后一些的企業模式與對外貿易生產相對復雜,對于產生新需求存在肆意擴張的現象,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在飛速發展階段所引發的問題。
在2013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提出了出口結構不合理以及存在貿易方面的問題。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久,外貿中的熱度一直都是居高不下,始終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目前,外貿出口結構需要進行“質變”。像是我們國家一些基礎性產業、制造業的產能,比如煤炭、水泥、造船以及鋼鐵等等已經和國際預警線有出入,產業產能出現過剩的現象,無法有效的將資金用在實際有需求的部位,使得制造業與基礎性產業發生經濟泡沫的現象。
我們國家目前處在相對繁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之中,經濟發展和對外進出口下行與實際需求有出入等等壓力。利用供給側結構來進一步的改革并及時的將投資對于經濟促進作用發揮出來。從當今經濟形式來進行分析,要把控好投資和供給側改革相互融合的途徑,要做到統籌兼顧,否則會引發新一輪的問題。
在改革供給側結構的過程之中,主要就是政府自身的調控作用,要將政府的管理控制放寬。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要形成一個新的主題,其不僅僅將市場在合理配置資源之中的決定性優勢發揮出來,還得要將個人、企業家以及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之中主導性功能發揮出來,與此同時,政府的權利要進行適時的下放,并依照相應的標準來一一履行政府服務的職責。
針對供給的改革,要將關鍵點放在結構之上,要不斷的強化總體需求,并促進結構改革的供給方,從根本之上來提升供應體系的水平與質量,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利用制度方面的改革,下放權力,使得市場可以在配置資源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可以重新定義政府行為界限,不得越境。供給改革要始終突出強調政府自身的監督管理職能,政府主要就是供給方實施改革的關鍵所在,其可以很好的為經濟發展過程提供各類服務。
“壟斷勢必會導致資源浪費情況的出現,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只有充分的讓市場進行自由化的競爭,才可以確保各項資源可以得到最優的配置,社會之中的各項福利才得以最大化。”這和供給側改革進行生產結構調整以及加大全要素生產率基本一致。顯然,市場自由競爭很有可能會趨于壟斷,但是推進市場自由競爭可以很好的為壟斷提供相應的競爭對手,調節市場各項機制,營造一個優良的競爭氛圍,充分的將市場的潛力激發出來。
一個國家的進出口結構主要是由這個國家自身的產業結果來決定的,產業結構可以充分的展現這個國家整體的經濟運營,進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相得益彰。優化產業結構可以有效的促進進出口規模逐步的擴張,為了可以很好的適應對對外貿易的發展與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必須要順應時代潮流來予以改變。
針對制造業的進一步的轉型升級,部分人人為要將先前較為傳統的產業摒棄,對于像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以及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含量高、不可替代的產業而言,則愈發受到人們的推崇。這些行業的發明與創新,對于整個行業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十分的有利。
總之,目前,在我們國家經濟逐步發展的形勢下,進出口貿易在經濟環節也需要面新一輪的挑戰與機遇。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進出口貿易的作用尤為關鍵,是我們國家經濟總量之中關鍵的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的貿易現狀之下,存在著一些問題,怎么科學、合理化的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就顯得十分的有意義。
[1]張亞男.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調整戰略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2016(09):55~56.
[2]張傳兆.供給側改革給煉化企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J].中外能源,2016,21(0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