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穎
(大慶市亞通筑路工程有限公司 黑龍江省大慶市 1637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道路工程施工建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施工完成后,出現的初期裂縫問題,嚴重影響了結構作用的安全穩定性。工程建設人員應在掌握不同初期裂縫病害產生原因的情況下,找出相應的處置對策,以提高工程建設使用的耐久性。如此,工程所處的道路網絡環境就能得到優化,進而緩解現代化經濟建設背景下的交通運輸壓力。
據權威數據統計,一旦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建設初期就出現裂縫,會直接影響工程項目投入施工使用后效果。即在道路的運行使用過程中,會受到荷載作用而擴大微裂縫的影響。而裂縫以不受控制的狀態作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將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最終導致路面出現斷板問題。此時,還會伴隨著地表滲漏病害的發生,大幅度降低路基面的承載能力。故,相關建設人員應從實踐角度出發,即在明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初期裂縫產生原因的情況下,找出具有針對性的處置對策。這樣一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質量就能得到保證,進而滿足所處道路交通網絡運行的可持續性發展需求。
研究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建設人員應在掌握塑性收縮裂縫、下沉裂縫以及溫度裂縫,三類初期裂縫具體產生原因的情況下,保證處置措施運用的效果價值[1]。
塑性收縮裂縫,其是在澆筑完混凝土面板后,使細微裂紋作用于養生初期。該類病害是由刮風或是日照等問題影響,在塑性混凝土表面急劇的干燥狀態產生的。
下沉裂縫,大多發生在新拌混凝土稠度不均且振搗作業不到位的部位。即當澆筑施工完成,因鋼筋與鋼筋焊網阻礙了上浮或存在空隙混凝土的下沉,所以,出現了裂縫病害。故,其影響因素集中在鋼筋或鋼筋焊網的埋設深度、施工所處的氣候環境條件以及混凝土配比等方面。
溫度裂縫,則產生于混凝土澆筑施工完成后的初期,即是由養護方式不當且混凝土硬化過程產生的水化熱所致。其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體現為:全幅橫向開裂,且貫穿于全厚度中。
當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成,在數日內會出現的裂縫,即初期裂縫。導致該病害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為:下沉、溫度變化與干燥等。經分析,由于導致路面施工出現初期裂縫的原因大多不是單一存在的,即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因此,準確找出哪種原因并不現實。而且,即使是在施工前期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綜合考慮施工所處的氣候條件、混凝土材料配比、拌和生產以及鋪筑施工方法,仍無法完全避免初期裂縫病害的出現。故,研究人員應將控制重點集中在病害發生后的處置工作上,以降低其所帶來的影響程度[2]。
當收縮裂縫出現后,施工處置人員應利用鏝刀的壓抹作業,來進行裂紋的消除處理。當塑性開裂在面板硬化后,其與下沉開裂一樣,無需立即更換混凝土面板。這是因為,裂縫產生很有可能與面板本身的結構有關。此情況,處置人員應利用超聲波測定方法,在確定裂縫深度的基礎上,采用高分子材料或是水泥類材料對裂縫的寬度進行封閉填縫,進而控制其帶來更進一步的負面影響。
當水泥路面的混凝土結構未硬化前發現下沉初期裂縫,處置人員可采用鏝刀與抹子等工具,通過壓抹進行消除。對于部分出現下沉裂紋的問題,其多作用于面板的上部,無需進行換板處理。由于裂縫現象的出現也有可能與面板結構相關,因此,相關人員可利用超聲波檢測技術來確定裂縫的長度。如此,就可利用水泥或是其他具有高性能質量的材料進行填縫與封閉處理,以控制下沉裂縫加劇。
該類初期裂縫多作用于面板的全厚度位置與面板的橫向全幅,因此,當施工發現此病害問題后,處置人員應將工作重點集中在混凝土面板結構與裂縫產生位置。
(1)當裂縫出現位置與接縫距離小于10cm,應挖除裂縫外側至接縫間面板,并通過更換傳力桿,來控制橫向縮縫的影響。
(2)當裂縫發生位置與接縫距離在10cm~3m之間,處置人員應全部更換裂縫外側至接縫間的混凝土面板,并保持橫向縮縫不變的情況下,用拉桿連接新舊板的間隙。這里的拉桿換板長度應在2m以上。
(3)當裂縫病害發生位置與接縫之間的距離超出3m時,應采用錨固法,來實現裂縫的連結處理目標。此過程,處置人員應結合路面工程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注入樹脂,以使處置措施的運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綜上所述,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初期的裂縫病害,應將現有的科學技術成果充分利用起來,以查明裂縫問題的作用狀況。如此,病害處置人員就能采用最具效用的控制措施,來降低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故,相關人員應將上述分析內容與科研成果更多地作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以優化工程所處的道路交通系統運行環境。
[1]王瑞.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初期裂縫及處置對策[J].山西建筑,2017,43(36):156~157.
[2]梁世斌.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施工質量控制與研究[J].內蒙古公路與運輸,2017(02):43~46.
[3]石磊,王志偉.淺談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及裂縫處置[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4,10(10):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