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榮成市海創實業有限公司)
我國是農業大國,鄉村景觀是社會群眾在長期農業活動中,對自然開發之后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觀。在現代城市園林規劃過程中,建設開發的規模在逐步擴大,將鄉村景觀有針對性的融入其中,使得地域歷史文化能夠被有效保留。我國土地資源豐富,地域面積廣闊,各個地區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現階段鄉村景觀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差異。
在現代城市中,隨著社會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們面臨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風景園林成為人們排解煩悶,釋放壓力的重要場所,因而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更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中,這部分群體對鄉村景觀十分懷念。由此可見,將鄉村景觀融入到風景園林設計中,既能夠滿足城市居民降低壓力的需求,又能夠滿足城鄉結合的需要,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近些年來,在保障物質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藝術性的體現得到了一定的加強。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將鄉村景觀融入其中正好符合這一特征。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實現鄉村風格和現代化元素的有機融合,在城市生活田園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城市園林景觀是經過后期人工修飾過的,處處都遺留著人為的痕跡,較原始的自然風光而言,雖然多了一份工整和規范,但為免會顯得刻意。一些過分追求美感的園林,不但不能為人們帶來輕松愉悅的享受,甚至會造成壓抑感,這就失去了園林景觀的意義。所以,在園林景觀中融入原始的自然風光可以給人們一種新鮮感,在緩解人們生活壓力方面也有一定的幫助,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要預留出一定的空間,在此種植花草樹木,引入溪流,將原始自然風光中元素囊括其中,對此區域盡量減少人為干預的痕跡,使之自然生長,更加接近真實的大自然風光。
現在,城市很多居民并不了解鄉村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下一代基本不會接觸到真實的農業勞作,不了解農業勞作的辛苦和難度,也不明白耕作的意義,很多城市居民的下一代甚至不知道最基本的春種秋收過程,部分城市居民對于鄉村居民的看法也非常片面。針對這些問題,設計人員在進行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時,可于規劃和設計中適當加入農業體驗,讓城市居民切身接觸農業,加強城市居民對于鄉村文明和文化的了解。現在很多城市建筑的規劃與設計中,設計人員會開辟一塊專門的地方用于種植一些簡單的農作物,如青菜、蔥、蘿卜等,或是通過建立農業體驗基地、農業體驗管等方式,讓城市居民及其下一代均可時刻關注農作物的生長,加強人們對于農業生產過程的了解。同時,加強風景園林的特色營造,有利改善城市與鄉村居民間的關系,逐步消除雙方的矛盾。如江蘇南通園博園展覽當中的自然景觀——“桑樹村廬”,以桑樹、茶樹、棉花、向日葵等當地常見的農作物作為點綴,向人們展示全新的鄉村自然景觀,其也成為當地郊區的重要生態基地。
在對風景園林進行規劃時,根據實際設計要求,將鄉村景觀融入其中能夠更好的突出園林設計的多樣化。在實際融入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對生態效益以及經濟建設效益進行分析。在對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可以將鄉村景觀納入到園林設計中,并且在園林與鄉村路口設置收費口和園區。在園林景觀中布設農家樂等消費環節,能夠更好的提升鄉村景觀居民經濟收入。此外,城市社會群眾能夠參與更多戶外娛樂活動,能夠感受更多鄉土民情,使得鄉村建設與城市風景建設能夠有效統一。
將鄉村景觀融入到風景園林的設計規劃中還應該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規,更不能照搬照抄。因為這樣毫無新意可言,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也許還會適得其反,無論是任何事物,只有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才會更有生命力,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在風景園林規劃中融入人文景觀更需要慎重,需要與當前的時代特征相結合,需要考慮到園林的實際情況,以相互協調為前提,才能使二者互相融合、相互襯托,才會相得益彰。合適的文化點綴可以提升園林的品味和內涵,可以讓人們在優美的園林風光中去體會深藏其中的文化韻味,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如果二者不相協調則會使得整個園林看起來雜亂無章,沒有趣味。身處在園林中的人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反而會因為突兀的設計而感到壓抑。
總之,鄉村景觀是在鄉村文化、鄉村勞作與大自然相互影響、和諧發展的條件下而創造出來的獨特、自然景觀,其不僅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體現,也是現代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體現。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應用鄉村景觀:一方面可實現鄉村風景及鄉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另一方面也為風景園林的規劃與設計提供新思路,有利于兼顧風景園林建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促進風景園林行業的發展,同時,也讓城市居民更好地體驗鄉村文化及風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