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鵬
(遼寧傳媒學院環境設計系 遼寧省沈陽市 100136)
材料在空間的營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是表現藝術創作的基礎手段,也是室內裝飾中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肌理是依附于材料的特性而存在但又表現于材料的屬性之外,所以,肌理是材料的表面特征。肌理的定義是“指物體表面的組織紋理結構,即用各種縱橫交錯、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紋理變化來表達人對設計物表面紋理特征的感受”。
肌理分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其中自然肌理包括木紋、石紋、紙紋、布紋和其他靠材料固有的性能特征生成的肌理;人工肌理包括刀刻、針刻、刮擦、拼貼、復印、感光經由加工而成的肌理。肌理與手繪之所以不同,那是因為肌理具有偶然生成性及其本質不同:首先是偶然生成性,比如木紋石紋的迸裂,液體流淌流下的痕跡等等,這種偶然常常是人工與天工的巧合與融匯,天然渾成,這種查賬然性是所有的手繪都無法炮制的“天趣”;其次就是肌理的本質,由視覺觸感而造成的審美心理效應比較特殊。
由于大量外來文化的涌入,有些人盲目地追求耀眼的浮華,抄襲、模仿西方的設計表現形式,由于肌理處理的手法大致相同,所以人們產生了審美疲勞,出現了“同一化”的社會裝飾理念。思維空間的連續性表達了室內空間中的設計體現,通過它傳達出來人文的情懷。由于現在人們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時代,所以都越來越渴望獲得溫暖,來慰藉鋼筋混凝土的冰冷,在加強使用空間功能的同時進行著思想情感上的交流。然而在人們內心的情感往往是被材料肌理的某些特性喚起來的,只有有相同經歷的東西才可以走進人們的內心,表現方法只有通過地域性表現出來的,使用者才能夠獲得自己的理解方式和個性才能夠表達出來。王澍曾經說過:“人在他從屬的民族和地域中成長,當時當地的人文以及自然環境在他成熟時這種積淀會自然而然的流動出來。”有大量的地域文化都是通過材料本身表現出來的,不一樣的材料肌理,會解讀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地方性的精文明和物質文化也是通過不一樣的肌理文化所傳承。例如:蘇州的文化是通過絲綢來呈現的,安徽的特色是通過馬頭墻來展現出來的,同樣,陜北的陜北的生活是通過黃土顯現的。材料不僅呈現出室內空間,同時也演繹著人們內心深處對地域情感的依托。對瓦片通過不同角度的處理及拼接裝飾,凸顯了空間無盡的展示,有序的排列組合,形成了富有韻律的秩序之美,亂中有序的排列通過同一種材質處理下統一結合起來。材質的巧妙運用給空間帶來了新的體驗,讓人從視覺、觸覺、嗅覺上全方位的感受室內空間的變化。視覺是人們對室內空間感受最直觀的接受方式,人類通過眼睛的成像顯現出材料的紋理、色彩、光澤。基于人們不同視覺的感受,從而引發我們審美情緒的變化,增強內心情感的傳達。家裝中常見的比如大理石表現著華貴,布紋傳達著親切、柔和、樸素的意境;深色莊重且肅穆,淺色清新自然,紅、橙、黃給予人的是溫暖,藍、綠讓人清爽。把握室內空間的顏色、燈光等與其肌理的融合引入室內效果的展現,滿足使用者獲得預期的審美感受。康德曾經說過:“手是人的外在大腦,觸覺的感受會比視覺來得更加具體。”材料的質感是通過觸覺來感受的,通過分布在皮膚的末稍的各個神經,將其傳給大腦,使人會產生一種綜合的感受。光滑、粗糙、柔軟、堅硬等觸感使得室內空間的表現更加的細致,材料冷暖的溫度觸感也讓空間更加充滿人文的氣息。氣味的印象是空間最強的認知,每一種材料都具有它獨特的氣味信息,憑借對氣味的記憶去尋求空間內地域的印記。氣味的指引豐富了空間地域性的表達,給予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歸屬感,挖掘了室內潛在的魅力。
基于整體環境構思的室內設計,是對時間、空間、人文等多元觀念的綜合體現,各個物質要素的綜合現來源于室內設計,它給人帶來了多層次的感受,更需要以新技術為依托的現代室內設計,從內容到形式上充分反映文化特征,體現歷史文脈的延續。因此,室內設計在新和時期,地域性的材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它和室內設計本身交相輝映,相互促進發展。
[1]趙宇南.建筑裝飾材料在室內設計中的創新性運用.美術大觀,2011.
[2]田原,楊冬丹.裝飾材料設計與應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李華榮.論裝飾材料在室內設計中的表現力[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3(12):310.
[4]劉志強.論裝飾材料在室內設計中的表現力[J].齊魯藝苑,2011(5):62~65.
[5]胡劍忠.裝飾材料的藝術特征在室內設計中的創新應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3,39(6):29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