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萍
(山西天帷智能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城市建設必須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正確處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城市建設必須因地制宜,注重保護環境,防止污染,堅持一切從簡的原則。城市建筑應該充分考慮,防火、抗震、防雷等因素,確保城市安全。城市建設必須要有方便特殊群體出行的無障礙設施,充分體現出人文關懷。城市建設要加大對歷史文化和名勝古跡的保護力度,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需要呈多樣化發展態勢,城市建設必須完善各類的配套設施和公共建筑,按照集中分片的方式,合理劃分醫療、教育、商業、娛樂等區域。城市建設要注重景觀和綠化設計,從宜居的角度出發,給人以舒適的環境。通常來說,城市建設設計的最主要目的,在于確保公眾利益不受損害,創造安全宜居的生活環境,為此,城市設計必須體現人文理念,不僅要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且要符合環保、美觀的標準要求,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國家的法律規定,城市規劃必須經過核準才能實施,因此,我們通常會發現有些城市的規劃設計與國家政策存在不相符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需要對規劃作出調整,以確保規劃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未經審批的規劃,一旦被執行,將會存在違法違規的可能性,通常也不會被政府所認可。然而,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有的房地產商鉆法律的空子,擅自制定和執行未經審批的規劃,導致出現嚴重問題。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每一座城市都有著時代久遠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是過去一個時代的見證,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維護和保存。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大了城區改造的力度,有的地方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將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建筑拆除,導致歷史文化遺失,土地開采無序。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在于,政府部門缺少對城市規劃的重視,沒有把保護歷史建筑提高到確保城市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上來認識,不僅沒有成立統一的領導機構,而且沒有制定相關的配套制度。
一個城市的發展應該由城市居民來決定,城市居民才是城市真正的主人。但是在當前情況下,一方面政府缺少對居民的有效組織,另一方面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不強,導致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總是政府相關部門說了算,很少有居民參加到城市規劃中來。這樣導致城市建設的話語權集中在了少數決策者手中,居民不能對城市建設提出合理意見,也未能較好地履行監督職能,一定程度導致了城市規劃不合理現象的產生。
要充分認識到建筑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作用,切實把建筑規劃擺在突出位置,在進行建筑規劃的時候,要用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問題,給建筑設計留下足夠的空間,以利于后期的調整優化。建筑規劃要符合城市的發展需要,把握城市的發展趨勢,要在立足現有條件的基礎上,對建筑物的功能需求進行拓展規劃,從而為建筑設計提供便利。要做好建筑規劃,首先要樹立規劃理念,學習掌握建筑規劃知識,不斷提升規劃層次水平,確保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相互匹配,進而凸顯城市特色。
建筑的功能與建筑物的區位選擇和布局有關,建筑設計對建筑物的功能擴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通常認為,建筑設計和建筑規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建筑設計必須建立在建筑規劃的基礎上,通過采用先進的設計方法,對建筑布局進行合理優化,既要呈現建筑美感,又要實現建筑功能。建筑設計和建筑規劃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能夠使建筑物的功能得到拓展。譬如說,我們現在常說的綠色建筑,就是建筑設計和建筑規劃的有力結合。通過建筑設計,使建筑物在采光和能源使用上做到了盡善盡美,充分滿足了人們的健康居住需要。
建筑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協調,通常需要外因介入,通常來說,建筑物周邊的環境對兩者之間的協調創造了條件。在建筑規劃的時候,通常要考慮環境對建筑物的影響,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建筑物與周邊環境達到協調一致,確保建筑物功能需求得到有效發揮。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通常會巧妙地運用建筑周邊的環境,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上下功夫,力求凸顯地區和人文特色,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浙江烏鎮和鳳凰水鄉,這些地方在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自然環境特征,使建筑物呈現獨有的文化特色,完美地展現出地域魅力。
綜上所述,城市規劃要以建筑設計為基礎,建筑設計也離不開城市規劃,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需要城市管理者引起高度重視,要切實把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一體推進,絕對不能顧此失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的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建筑設計不僅要體現出城市的風格,而且要展示出地域的特色和民族的文化,讓建筑物成為城市特有的名片。城市規劃要符合城市建設的整體布局,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而推動和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
[1]趙 笛.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新構想[J].住宅與房地產,2016(9):36.
[2]常琳娜,高丹,周嘉.生態城市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以哈爾濱市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26):254~259.
[3]周南,左玉輝,柏益堯,等.生態城市規劃中人口預測——以昆山市生態城市規劃為例[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5(2):61~6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