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娟
(太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02)
太原市中醫醫院遷建項目位于太原市迎澤區雙塔西街與新建南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場地地形平坦,為原太原市第三人民醫院院區。遷建項目中的遷建內容為新建門急診樓、住院樓、污水處理站、液氧站。
太原市中醫醫院院區以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為原則,重視規劃建筑與用地及周邊環境關系,保證院區規劃功能分區明確,整體布局合理、各類流線清晰明確互不干擾、空間環境疏密有致,綠色建筑貫穿始終,建筑美觀大方經濟適用并符合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原則及城市形象為設計指導思想。
現狀院區場地呈“L”形,南北長西側約171m,東側約127m,東西寬北側約97m,南側約161m。用地南側臨雙塔西街,西側臨新建南路,西北側為現狀多層住宅,北側偏東為現狀高層住宅,東側為多層住宅。
綠化采用集中綠化結合建筑周邊、道旁綠化的布置方式,采用開放、集中、圍合等多種綠化層次,使所有使用者均能享受到良好的室外環境。植被種類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及植被特點,設置不同的植物主題區,同時兼顧四季植被色彩搭配,豐富綠化景觀。院區綠化以喬木為主,并配置灌木、地被、草地、喬木綠地面積不少于綠化面積的30%。總綠地率不小于《中醫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06-2008)中規定的30%。計入綠地率的綠地面積覆土厚度均大于0.8m。在建筑物周邊結合交通流線設置道旁綠地。
建設場地西側臨新建南路,路板寬度約50m,南側臨雙塔西街,路板寬度約40m,均為城市主干道,用地滿足醫療用地臨城市道路的要求。院區共設置三處出入口:
(1)西北部出門急診機動車出入口,為新增出入口,主要用于門急診機動車進出院區,寬度為7m,與南側道路紅線距離125.67m,并在此入口附近設置地下車庫出入口,實現院區機動車就近入庫。
(2)東側中部門急診人行出入口,為新增出入口,寬度18m,本入口結合新建西側門急診廣場設置,方便病患進出院區。
(3)東南側住院出入口(雙塔西街),為現狀出入口,功能為住院、急救及后勤車輛出入口,出入口拓寬至15m(車行及人行),與西側道路紅線距離119.81m,本入口附近設置地下車庫入口,實現車輛就近入庫。
交通流線:
(1)院區所有建筑可通過院區內部道路及廣場連通,形成環路,院區主要機動車道路寬度不小于4m,環路連通院區三個出入口。
(2)環繞院區設置路寬不小于4m的機動車環路,沿高層建筑(住院樓)及高層建筑裙房(本工程)周邊、多層建筑周邊設置寬度不小于4m的機動車道路,滿足消防車通行需要。供消防車使用的道路滿足承載力40t需求。消防登高面沿高層建筑主體長邊設置。
(3)本工程機動車可通過院區西北側、東南側機動車入口進入院區,并通過設置在機動車入口附近的地下車庫入口就近入口,減少院區穿行。污物經建筑專用污物出口定時從地下由專用車輛由后勤出口運出。
(4)機動車停車位:本著人車分流及優化院區整體環境的設計理念,地下車庫入口均沿院區外圍環路設置,盡量減少機動車穿行院區,不對院區環境造成干擾。共設置機動車停車位400個,由于院區用地緊張,均為地下車位,其中地下機械車位237個,平層車位163個。
(5)非機動車:結合人行廣場設置外來非機動存放處,內部非機動車沿院區環路兩側設置非機動車存放處。
(6)人流路線:門急診人流主要由院區西側入口進入開放式門急診廣場經由門診入口及急診入口進入建筑,住院人流由南側住院入口進入,經住院出入口進入建筑。
(7)后勤及貨物流線:火車經南側住院后勤機動車入口進入院區,經院區環路至貨車專用地下入口至地下卸貨區。
(8)污物流線:污物由地下污物處理間由封閉貨車經院區環路由南側住院后勤車入口分時段運出。
太原市中醫醫院遷建項目共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總面積21353m2,主要為400床病房樓及部分醫技用房,同時包含獨立的污水處理站。二期門急診樓為遷建項目一期工程的裙房部分,總建筑面積為42240m2,其中地上17154m2,地下25086m2。與一期工程西側相連,主要功能為門急診用房、醫技用房、科研教學用房及地下車庫。
單體建筑平面布局流線合理,滿足綜合醫院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時體現中醫醫院特色,做至潔污分流、人車分流、醫患分流、各種流線運線便捷,各類管線設置經濟合理。合理統籌建筑使用空間,控制建筑成本,是工程做到經濟適用、美觀大方。醫療流程設計及醫療設備選用做到技術合理、流程簡潔、經濟合理、環保節能、體現現代化綜合醫療設施的特點。
門急診樓包括門診用房、急診用房、醫技用房、科研教學用房、健康體檢、中醫治未病、醫療輔助用房、汽車庫及院內生活用房等功能。地下三層、地上四層。
地下三層:機械停車庫及配套機房,層高5.2m,地下二層:平層車庫、變配電室、垃圾暫存、醫用氣體機房、發電機房、洗衣房及相關設備用房,層高:5.2m;地下一層:平層車庫、設備機房、營養廚房、職工廚房及餐廳、藥劑科、藥庫,層高:5.2m;隔震技術夾層層高為2.0m;首層:中醫治未病用房、兒科門診、醫務處、門診大廳、急診科用房、感染科用房,層高:5.0m;二層:名醫工作室、門診診室、門診治療、檢驗科、門診功能檢查科,層高:5.0m;三層:體驗中心、透析中心、手術中心、中心供應、DSA,層高:3.9m;四層:衛生服務指導中心、科研中心、信息中心及配套輔助用房,層高:3.9m;屋頂機房層:2.8m。
實行醫患分流、潔污分流、并設置專用潔梯、污梯,使門急診樓與醫技、住院樓有機聯系,高效安全運作。
門診流線:進入一層大廳后,通過自動扶梯直達每層各個診區。各個科室及住院與醫技通過病患連廊,都有便捷的聯系。
急診流線:進入一層急診大廳,急救車設有獨立出口。
醫生流線:通過門診北面的道路直接進入各工作區域,創造出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
污物流線:地下室設有專用污物通道。
物流傳輸系統:全院采用先進的氣體管道傳輸系統,避免交叉感染。
考慮到醫院建筑的性質,以及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外造型采用現代簡潔風格,以石材幕墻、干掛灰色背漆玻璃、鋁合金窗作為裝飾材料,以體現醫院溫馨、寧靜的建筑風格,整體色調明快、淡雅,形成較高的現代化品味。
建筑主要出入口均為無障礙出入口與城市無障礙系統之間設盲道相連。設有無障礙廁位、無障礙電梯。門廳、電梯廳、醫療功能主要樓梯間設置盲文標志牌及雙面扶手、地面設盲道;護士站、公用電話、導醫臺處設750mm高滿足無障礙設施要求的低位臺面。
本工程消防設計按以下原則進行:
(1)嚴格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進行消防設計。
(2)門急診樓為住院樓的裙房,按一類高層建筑裙房進行設計,圍繞高層建筑(住院樓)及本工程設置4m寬的消防車道,由于本工程沿街總長為243m,在本工程中部設有供消防車道通過的過街樓,寬度及高度4m范圍內無障礙物。
(1)本工程潔凈區域為中心供應室的無菌品存放區(8.5級)、手術室的工作區(含3間Ⅲ級手術室)、輔助區(8.5級)、EICU的工作區(8.5級),DSA(Ⅲ級)。
(2)潔凈區域的照明均使用磨砂PS板(應急照明燈具應采用磨砂玻璃或其它不燃材料)飾面潔凈燈具;潔凈等級變化及潔凈區與非潔凈區之間的門窗均應采用氣密封效果的門窗,潔凈區域的管井門均采用氣密型丙級防火門。窗下皮設置100高混凝土地臺,保障踢腳貫通。
4.7.1 材料選用
在滿足建筑形式與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結構盡量選用可收及再利用的材料,如連廊結構選用鋼結構;嚴格限制實心黏土磚的使用。
4.7.2 外圍護材料
通過控制外圍護結構熱工性能來有效降低建筑的整體能耗。采用先進的維護結構節能技術:外墻外保溫技術、外遮陽技術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門窗選用有斷橋鋁合金型材、低輻射玻璃等產品。盡量減少建筑維護結構的傳熱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