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曉敏,丁 亮
(1.南京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2.南京市高淳區綜合檢驗檢測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糧油的檢測技術也在發生變化,而真菌毒素檢測作為糧油檢測中的重要技術,如何提高技術水平成為其中的關鍵,目前糧油真菌毒素的檢測技術大致有薄層色譜法(TLC)、酶聯免疫法(ELISA)、液相色譜法(LC)、儀器分析法、免疫分析法、氣相色譜法(GC)及色譜-質譜聯用法等[1-2],因此,通過對真菌毒素檢測技術的研究,為糧油檢測技術提供策略,對保障國家糧食質量安全,保護人類身體健康具有極其重大意義。
真菌毒素是糧油中存在的真菌產生的次級代謝,對糧油的質量有不利影響,真菌毒素有黃曲霉毒素(APT)、玉米赤霉烯酮(ZEN)、赭曲霉毒素A(OTA)、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等,具有強致癌、致畸、致突變性,導致動物發生流產、死胎。糧食被這些真菌毒素污染后,通過食物鏈作用進入人和動物體內,嚴重威脅著人和動物的健康,故此,糧油需要進行真菌毒素的檢測,進而保障糧油的技術,避免出現問題。
在糧油的真菌毒素檢測技術中,免疫分析法是一種主要檢測技術。主要通過采用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反應以及抗體或抗原上標記物的信號放大作用,實現對微量殘留物的定性定量檢測,這種檢測技術較為便捷、檢測的靈敏度高,因此成為常用的檢測技術[3]。
2.1.1 酶聯免疫吸附法
酶聯免疫吸附法主要借助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反應將待測物與酶連接,之后加入底物,酶與底物發生顯色反應,在特定波長下測定反應體系的吸光度,從而實現待測物的定量檢測。該檢測技術在檢測的過程中對檢測人員的要求較低,操作便捷,儀器設備也簡單,因而在糧油的真菌毒素檢測中經常使用。
2.1.2 膠體金免疫分析法
膠體金免疫分析法主要借助多余金標記抗體的分析,進行對糧油中的真菌毒素進行檢測,這種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質控線顯色與否判斷試紙條的有效性,通過檢測線顯色深淺判斷樣品提取液中真菌毒素含量,進而對糧油的質量進行檢測。
2.1.3 放射免疫分析技術
放射免疫分析技術主要是借助放射性的同位素為標記物標記標準物品,之后與糧油樣品進行混合,加入定量特異性抗體,使其形成競爭性抑制,這種檢測方法在檢測的過程中易造成污染,影響其他糧油的質量,同時檢測成本高,使得該檢測技術在糧油真菌毒素的檢測中受到限制。
儀器分析法也是糧油真菌毒素檢測技術中常見的一種。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糧油的真菌毒素檢測技術中,儀器分析法逐漸得到應用,常見的儀器分析法有經典儀器分析法和新型的儀器分析法[4]。
2.2.1 經典儀器分析法
經典儀器分析法就是一種高效液相色譜法,這種檢測技術主要利用真菌毒素的本身特性,通過有機溶劑對糧油樣品中的真菌毒素進行提取,之后利用液液萃取、免疫親和、固相萃取、凝膠色譜等技術進行凈化,通過色譜柱進行組分分離,之后對熒光特性進行檢測,這種檢測方法的準確度高,且靈敏度高,是常見的一種檢測技術。
2.2.2 新型的儀器分析法
新型的儀器分析法包括近紅外光譜技術、高光譜成像技術以及電子鼻技術。①近紅外光譜技術主要是借助真菌毒素在近紅外波段的特征進行檢測,這種檢測技術準確性高,檢測效率高。②高光譜成像技術主要借助光譜分辨率在納米級范圍內的光譜圖像,從而對糧油中的真菌毒素進行檢測。③電子鼻技術是通過氣體傳感器陣列的響應圖案來識別氣味的電子系統,采用這種技術可以對糧油中的真菌毒素進行分析,進而提高檢測技術和檢測效率。
在糧油的真菌毒素檢測技術中,薄層色譜法可以提高檢測技術的水平,進而保障糧油的質量。所謂真菌毒素檢測技術就是在糧油的檢測技術中,先對糧油進行取樣,然后樣品經提取、濃縮、薄層分離后,使其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主要關注樣品的熒光特性,之后等待測試組分在薄層板上的比移植進行定性,在定性的過程中依據熒光斑點的大小進行定量,即可反映出糧油的質量[5]。薄層色譜法在糧油的真菌毒素檢測中是一種的傳統的檢測技術,主要是借助抽取樣品進行檢測,而樣品不能代表全部,使得糧油的真菌毒素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降低,此外,在糧油的真菌毒素的檢測中,這種檢測技術的檢測程序復雜,同時檢測中要隨時關注樣品的變化,步驟繁瑣,靈敏度低,存在較高真菌毒素暴露風險,對檢測人才的操作技術要求高,使得大多數操作人員對真菌毒素分析具有較強的戒備心理,從而影響薄層色譜法的檢測結果。因此,薄層色譜法在現今的糧油真菌毒素的檢測中逐漸被淘汰。
在糧油的真菌毒素的檢測中,應提高檢測技術水平,并不斷提升準確性,因此,在糧油真菌毒素檢測技術中,借助免疫分析法、儀器分析法以及薄層色譜法等技術,實現對衡量目標物的準確定量,也需要結合實踐,發展方便、快速、低毒、準確及低成本的快速檢測技術,以滿足基層糧油收購和食品及畜禽等飼料加工企業現場檢測的需求,提高糧油的檢測技術和檢測水平,促進我國的糧油產業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