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天津烜福工程招標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17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時期人民對社會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擺在首要位置的則是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巨大,政府部門的財政壓力不斷增大,PPP模式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社會資金更好的融入社會建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增加人民滿意度。
PPP模式是一種新型融資模式,應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資金和私人、社會資金融合。該種模式中,允許非公有制經濟資本與政府資金融合,著重激發社會資金的活力,共享社會效益,保證社會資本獲得相對高額利益,保證利益安全,使各方利益最大化,建立政商伙伴資源共享利益共享的伙伴關系。PPP的首要前提是共享,共享不僅僅是指利益共享,政府和社會還需要共同承擔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社會風險,政府機構和社會企業進行優勢互補,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基礎建設項目風險最低化,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PPP模式要求合作雙方長期穩定,穩定的合作關系是基礎設施建設最重要的一部分,合作雙方相互溝通,達到相同施工目標,力求在同樣的社會資源下創造出更完善的社會基礎設施。
PPP模式的主體是私人或社會企業經政府許可后成立的專門經營公司,主要負責基礎設施項目管理等相關工作,這同時是PPP模式的核心。PPP模式下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涉及政府授權相關公司進行建設、金融機構提供建設資金、建設部門監督工程質量、私人社會資金直接注入,項目承包商進行具體建設等許多方面的相關部門聯合工作。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政府的財政資金需要支付城市發展所需要的方方面面,針對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往往表現的力不從心,針對地方政府所面臨的窘境,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來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用PPP模式可以有效解決政府資金缺乏問題,我國私人、社會企業資金豐富,當大量資金注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就能夠強有力的推動基礎建設進程的發展。
PPP模式通過使私人、社會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與政府共同商議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案、預期計劃,并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參與建設,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方式下,政府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所存在的項目周期長,基礎設施利用率差,人民滿意率低等問題。PPP模式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為人民提供多樣的選擇方式,提升政府和企業形象,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經濟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從而達到政府、社會、人民等多方面共贏的局面。
PPP模式存在私人、社會企業參與部分,在帶來充分的資金注入時,也帶來了相應問題。應充分發揮政府在城市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弱化私人或社會企業以利益驅動為首要目的,而忽略基礎設施質量及服務質量等問題,使政府部門和私人、社會企業有效結合。PPP模式下要求政府更好的發揮主導地位,發揮宏觀調控功能,引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朝著多元、高效的方向發展。
由于PPP模式在我國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政府和社會資本伙伴關系還未完善,所以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PPP模式正常運行。①因地制宜,結合地區特點組成一支專業法律技術人員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既保護社會資本利益不受損,又能充分發揮政府功能,保證政府的領導。②針對PPP模式運行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政府人員和私人、社會企業人員應有足夠的預見性,保障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③針對PPP模式下基礎設施建設所涉及政府部門與私人社會企業責任及義務問題,法律法規應當明確規定,做到法律保護無死角。
城市建設過程中,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單獨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各有利弊,而PPP模式的應用則使這一項目達到多贏的局面。具體來說,PPP模式可以具體應用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如下方面:①城市交通建設:由于城市道路建設對城市發展來說至關重要,而城市道路建設的投資巨大,而PPP模式下的政府部門聯合社會資本方共同建設有效的提高了城市道路問題的建成率和利用率問題;②環境保護:習近平主席談到環境問題時指出:“青山綠水也是金山銀山”,由此可看,環境問題尤為重要,由于我國發展過去走高效能的道路,導致一部分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相當嚴重,況且環境問題是需要長期治理的大工程,政府有限的精力難以完全治理環境問題,而與私人、社會企業的聯合,有效的緩解政府壓力,也有利于私人、社會企業達到遠期效益,并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綜上所述,PPP模式的應用具有幫助政府減輕基礎設施建設的壓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的巨大優勢,政府應設立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PPP模式正常進行,并充分開發PPP模式應用的新方向,積極推進PPP模式的實施,使PPP模式真正在城市建設中發揮作用,加速城市發展,努力創造政府部門和私人社會企業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1]劉伯酉.PPP模式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天津經濟,2012,12:15~18.
[2]楊衛華,王秀山,張鳳海.公共項目PPP模式選擇路徑研究——基于交易合作三維框架[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