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森 駱 雯
(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0)
早期西方人的殖民建筑活動,多采用較為簡單,造價較為低廉的建造策略。但在17~20世紀初,西方已逐漸積累和完善了一套應用于殖民地的建筑物的藍本。其建筑藍本基本是低技、低成本、低工時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殖民地建筑是歐洲西方殖民者在對全球殖民擴張中,結合當地氣候和材料以歐洲傳統建筑作為基礎模式的一種新型建筑形式。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最早出現是在澳門地區和廣州十三行。得益于兩次鴉片戰爭,租界和條約口岸的不斷開辟,在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廣府地區前后有十余個城鎮被辟為通商口岸或租界。這些城鎮主要分布在海岸線和內河航道上,這也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在廣府地區最開始出現的地方。
廣州十三行是一個由中外貿易發展起來的地區,十三行始建于清朝康熙時期。建筑起初皆為歇山頂和硬山頂或單坡屋頂,全屋結構多磚木混合,房屋多是方形門窗,部分建筑帶有小型庭院。后期建筑中后期參考西方原有模式改造成商館和住宅,在18世紀逐漸過渡成為由歐洲人組成的社區。十三行雖然經歷過多次火災,但它所代表的西方建筑文明隨著殖民地范圍的不斷增大,是中國傳統建筑近代激變的開始。18世紀中期,十三行發生火災后,重建的建筑逐漸開始夾雜有西方元素和裝飾。廣州十三行由原來的中式建筑、逐步西化的過程中,也反映了歐洲同期的文化變革歷程。從歷次火災重建,其建筑風格的不斷演變進程中,由古羅馬式到新古典式,再到殖民地的外廊式無不反映其風格流派的變換。
沙面建筑是繼廣州十三行后在廣州最集中、樣式最多、最大型的殖民地風格建筑群,其出現對廣府地區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沙面建筑先后受喬治王時期和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建筑的影響,在風格上出現了新古典主義風格、折衷主義風格、和哥特式風格雜糅的現象。其建筑在細部處理手法上,影響了廣府近現代建筑裝飾的發展。
廣府傳統建筑在近現代的發展中更多的接受了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影響,包括其外部空間的應用和建筑形態的學習。而近現代廣府建筑裝飾更多的則是受到殖民地建筑后期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裝飾的影響。其中木質百葉窗、灰色裝飾線條以及套色玻璃和鐵藝護欄等裝飾構件大范圍流行于近現代廣府民居裝飾當中。
廣府地區的騎樓猶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江浙地區的洋樓,是一個地區給人們的整體感官印象。騎樓作為集商業居住、人群休憩娛樂一體的商業模式建筑體,它表現的不僅僅是一種建筑形式,一種城市空間的布局形態,更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展示。
在辛亥革命對舊有政治和經濟文化和城市建設模式的強力改造下。廣州從古城逐步向近現代城市轉變。具有廣府特色的騎樓建筑和騎樓商業街文化,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騎樓可謂是廣府地區近代發展期間中西文明融匯時代一個縮影。
通過拆城筑路的城市改良工作,廣府地區的城市基本上完成了適應近現代的交通和功能道路建設。騎樓作為其應用的,空間模式單元,大范圍的應用在廣城鎮街道中。其中的空間是系列連續的有頂廊道空間,在建筑上表現為街道兩側底層的的連續柱廊。這種大面積的應用,在城市街道體現了當時是管理者的開放心態。這種建筑很大程度上借鑒了亞洲其他殖民地城市的經驗,通過建立完善的制度對傳統城區進行近現代化改造。騎樓作為外來城市街道房屋的的模式,首先應用在新加坡、香港等殖民地中。騎樓在廣府地區出現的時間較早,但作為城市制度這種帶有官方背景的方式被確立下來,是在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期才出現的。通過往后數十年各個時期的政策推動下,騎樓作為基礎模塊對地方傳統城區的改造進入到了頂峰時期。
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騎樓的建筑風格多種多樣,有仿巴洛克式風格、南洋風格,仿古羅馬的卷廊式風格、折衷主義風格、現代主義風格、還有中西合璧的雜糅風格等。這也體現出廣府地區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騎樓建筑二層以上外立面基本采用殖民地外廊建筑形式。但整體造型有別于后期的殖民地建筑,更偏向于實用功能性。
商鋪的裝修風格為迎合顧客購物心理,裝飾通常較為夸張已達到標新立異、吸引眼球的目的。騎樓建筑的商鋪裝飾風格既體現了對西方文化的模仿,同時也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綜合利用。廣府地區的騎樓因其特色的建筑風格和別具一格裝修手法,具有很高的人文社會價值和審美特點。
騎樓不但營造出了全天候的優良商業環境,也方便店鋪在其門前設置招牌,廣告和布置各種燈光效果,以此來招攬顧客。同時騎樓的柱廊有效的將人流與車流完全分隔開來。人行區域和車行道的區分十分明顯,這有利于減少交通事故。行人可以在安全的在人行區域內行走,放心購物。
現如今廣州的北京路、中山四路、中山二路、東風路、文德路、吉祥路、廣大路、廣元路和惠福路等路段都采用了騎樓型街道。騎樓也在這個時期逐漸成為近現代廣府地區最具特色的城市建筑之一。
在騎樓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當中,建筑的技藝和建造手法亦在過程之中產生了不同的偏向性。經濟較好的采用框架結構,而在部分地區則采用混合結構。不同地區的騎樓受到來自不同殖民地的建筑裝飾影響,有時會混合出現新古典主義、巴洛克風格等多元的裝飾題材。不同區域騎樓的樓高差距較大,立面裝飾也變化繁多,各具性格的色彩搭配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這也導致各地的騎樓的整體感官有著明顯差異,這也是廣府地區雖然普遍存有騎樓建筑,但由于立面處理的裝飾手法多樣性而未發生一成不變的狀況。
在廣府地區城區發展當中,騎樓首先是作為一種制度被確立下來,然后才演變成為一種建筑現象。其衍生出的具有廣府地域特色的騎樓街道和建筑現象,其實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的反映。
支助項目: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5Y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