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尤佳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成都 611731)
從感覺層面來講,氣候對舒適度的影響主要來自溫度、濕度、太陽輻射和自然風這四個方面。①溫度是影響人的舒適度最為直接的一方面,過高的溫度會對人的健康和安全產生一定的威脅。溫度受到太陽輻射照度、氣流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改善溫度,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調節。②濕度對舒適度的影響較大,過高的濕度在冬季會造成陰冷的不舒適感,在夏季濕度過高,會影響人體汗液的蒸發。③太陽輻射對景區建筑室內外環境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夏季太陽輻射過強會造成室內環境過熱,需要借助一些技術手段進行遮擋,在室外無任何遮擋的情況下,太陽對人的直接刺激會產生極大的不舒適感;冬季則需要充分的利用太陽輻射,使得建筑能夠減少采暖能耗。④風對舒適度的影響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a.夏季能夠自然通風,起到祛濕散熱的作用;b.冬季能夠防止冷風,減少采暖能耗。
從聽覺層面來講,旅游環境中的聲環境對旅游舒適度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聲環境可以給游客帶來輕松愉悅的感受,而噪聲則會對游客的情緒和心理產生消極作用。一般而言,景區中的噪聲主要產生于景區中的機械設備產生的噪音、景區的交通噪音、園林的施工噪音以及游客聚集處的喧嘩等。對于大多數山岳型旅游景區,山上的風景需要借助索道設備以供游客觀賞,但是越靠近索道設備的區域,游客越容易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特別是索道排隊等候區。因此,控制噪聲對旅游舒適度的提高有著積極意義,可采取一些技術手段對機械設備進行降噪以及景區禁鳴、人車隔離等方式。
從視覺層面來講,景區的環境衛生不僅影響著景區的整體形象,也影響著游客的舒適度。旅游環境中影響環境衛生的因素主要來自景區內的垃圾(如游客步行道中的紙屑瓜果、不及時清理的垃圾箱、水面的漂浮物等)、廁所的環境衛生、餐飲區未處理的生活污水等。因此,景區環境衛生的管理需要較為完整的辦法和體系來約束和監督景區工作人員和游客,使得景區環境得到優化,游客舒適度得到提高。旅游舒適度的提高也就是指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從多個方面能夠滿意,除以上分析的影響因素以外,還受到景區內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景區設施的完善等因素的影響。
綜合以上旅游舒適度影響因素的分析,氣候因素是影響游客舒適度最為重要的方面,游客在進行旅行目的地選擇前,首要了解的也是旅行目的地的天氣狀況,由此可見調節氣候是優化旅游舒適度的有效措施。大尺度范圍的氣候很難在短時間改善,但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在小尺度范圍內調節和控制建筑內部和外部的小氣候環境。
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餐飲和住宿基本都在建筑室內環境中,室內環境的微氣候對人的舒適度有著重要影響。改善室內微氣候主要通過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兩個方面,也就是說盡可能多的利用建筑本身的設計而不借助機械設備來調節室內的微氣候,能夠有效的減少能耗,提高室內舒適度。①景區建筑在進行設計時,應注重考慮建筑門窗等開口部位的設置,使得在炎熱的夏季可以將微風引入室內,將不良的空氣排出室外,在寒冷的冬季,能夠盡量避免寒風滲透的不利影響,否則會對人體造成不舒適感。對于濕熱景區而言,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還可以達到祛濕散熱的目的。②在夏季應減弱太陽輻射對室內環境的影響,可在建筑的外圍護結構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利用通風隔熱屋頂、種植屋頂、墻體的綠化等。建筑窗口的遮陽是夏季防熱的有效措施,但同時要注意其對采光的影響。另外,在冬季要保證足夠的日照,在設計之初就需要進行合理的建筑選址和建筑布局。
在景區建筑外部的人群可活動區域主要可通過一些景觀要素的配置來實現微氣候的調節。①植物的配置可以對風起到引導作用,樹葉的稀疏程度、樹木的高度以及與建筑的相對位置等因素都會對氣流運動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且在景區的休憩場所中,樹冠較大的樹木可起到遮陽庇蔭的作用,可提高人體舒適度。②利用景區的水體環境進行微氣候的調節,風經過水體后能夠冷卻降溫,靠近水體的區域濕度更高一些,因此水體和建筑保持可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室內濕度過高。
關于舒適度的定義,Slater[1]認為舒適度是人在心理、生理和物理上與環境之間處于一種愉快協調狀態。因此,旅游舒適度主要關注的就是游客對旅游環境的滿意程度。綜上所述,影響旅游舒適度的因素主要有氣候、噪聲、環境衛生、服務質量等,其中氣候因素是影響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方面,可利用技術手段對建筑內外部的微氣候環境進行調節與改善。通過合理選擇建筑朝向布局、利用建筑開口部位的設計、架空處理設計來加強室內通風與除濕;選擇合適的窗口遮陽方式、通風隔熱屋頂與綠化外墻等來減少太陽輻射對室內的熱作用;利用景區中的植物景觀、水環境來改善室外的微氣候環境等。旅游舒適度的研究應結合氣候、地理、環境學、建筑學等多個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作相關的分析,從而使得旅游環境更加舒適、安全、健康和節能。
[1]Slater K.The assessment of comfort.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1986,77(3):15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