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賓川縣地處滇中高原同滇西橫斷山脈接壤地區,境內山脈谷地多呈南北向排列,大勢形成三山夾兩川的地勢。以東山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統稱賓川壩區即規劃的賓川大型灌區。賓川灌區屬中亞熱帶冬干夏濕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7.9℃,極端高溫38.2℃,灌區轄7個鎮、控制灌溉41.32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61.7%,涉及受益人口30.8萬人。氣候炎熱,光照充足,熱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熱區資源優勢明顯,是全州乃至全省的糧食、經濟作物主產區。同時“炎熱、干旱、少雨”且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又是制約灌區生產發展、作物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016年,賓川縣被省水利廳列為全省6個農田水利改革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示范區之一。按照搶抓機遇,立足縣情,積極探索,圍繞創建國家級高效節水示范縣的目標,按照“以改革促項目、以項目推改革”的思路,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先建后補”的原則,將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作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載體,在項目示范區全面推行水價改革新機制,初步探索出“政府主導、企業為主、政府補助、利益自享、風險自擔、惠及于民”的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設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賓川模式”,實現了農戶、投資經營主體和政府“三方共贏”,促進了全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及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
(1)建立社會資本參與機制。以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為推進改革的有效載體,鼓勵和引導用水合作社、土地流轉大戶及農業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本投資參與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工程建設實行“先建后補”,由社會資本投資經營主體負責按照省州批準的工程建設內容及規模投資先建,待工程驗收合格后,按規定比例給予財政資金補助(按畝均2500元投資標準,給予補助30%)。
(2)建立初始水權分配及交易制度。按照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按照“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和“用水有保障、用水不浪費”的原則,建立了用水總量控制下的初始水權分配和用水定額管理制度,分工程、分區域,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則合理確定不同農作物灌溉定額,不同項目區作物灌溉定額150~300m3/畝。農業初始水權以水權證方式確權到戶,將水權量按照耕地面積分配到用水戶并向用水戶核發用水權證。同時,制定了水權交易管理辦法,用水戶之間可以對水權范圍內結余水量進行水權有償轉讓交易,也可由水管單位加價回購,以此保障用水戶節水效益,促進水資源效益最大化合理利用。
(3)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按確保工程良性運轉、引入的社會資本有合理收益、群眾有承擔水費能力的原則科學合理測算水價,推行終端水價制度。經初步測算各項目成本水價最低1.0元/m3,最高1.8元/m3,工程竣工驗收后由社會資本、水務局與用水戶多方共同協商確定農業供水價格,并報發改部門備案或審批后執行。同時,按照“定額管理、多用多交”的原則,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農業用水干渠斗口水價每立方米0.15元,灌區水費收繳率100%,近幾年灌區年實現水費收入1000萬元,高效節水項目區終端水價達0.5~1.8元/m3,達到了運行成本水價及微利水平。
(4)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按照節獎超罰、鼓勵交易的原則,建立節水激勵和精準補貼機制,制定了《賓川縣節水獎勵及精準補貼辦法》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根據年度工程運行維護資金缺口向縣水務局申請補貼,對用水戶未使用完的定額內的水權量按節約比例加價回購。同時,在科學合理確定灌溉定額和供水終端精準計量的基礎上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加價標準為超定額(計劃)用水10%(含)以內的部分加價20%;10~30%(含)以內的部分加價50%;30~50%(含)的部分加價100%;50%以上部分加價200%。超定額累進加價收取的水費納入節水獎勵基金。
(5)建立群眾全程參與機制。在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工程建設過程中,通過由項目區受益村組、用水合作社及用水戶協會、供用水管理公司推選出用水戶代表全程參與工程項目前期規劃設計立項、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等工作,充分發揮群眾對工程建設及管理的監督作用,既保障群眾對水利工程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評判權,又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工程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6)建立工程運行管護機制。政府財政資金投資建設的小型水利工程建成后,直接交由用水合作社、用水戶協會或供用水管理公司運行管護,并發放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權證和簽訂管護責任協議;政府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共同投資建設的水利工程,所有權按照各自分擔的工程建設投資比例進行確權登記,政府財政資金投資部分建設的工程所有權歸國有。社會資本投資部分建設的工程產權歸社會資本投資方,縣人民政府向社會資本投資方頒發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權證書。同時將國有工程部分委托社會資本投資方進行運營管護,并與社會資本投資方簽訂管護協議,進一步落實管護責任主體。
(7)建立節水減排合同管理機制。建立節水減排合同管理機制,縣水務局與項目區農民用水合作社、供水管理公司、用水大戶簽訂節水減排合同,明確節水減排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把各項機制運行管理轉化為合同管理方式推進。并建立完善節水減排監測評價體系,在項目區布設減排觀測監測點,種植大戶建立土壤墑情監測和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體系,科學開展項目減排監測預警評價。
(8)建立項目資金整合機制。強化部門協作,加大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變,資金不亂,各負其責,各計其功”和“統一規劃,分塊實施,集中建設,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農業1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國土耕地整治、千億斤糧食項目、中低產田地改造、煙草農田水利等項目資金投入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
(1)節約了水資源。實現傳統漫灌方式向滴灌方式的轉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8,提高到0.90。灌溉設施配套到田間地頭,方便了群眾用水,同時使用高效節滴灌灌溉,用水量明顯降低,可用水量增加,保證了作物適時供水。
(2)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實施水肥一體化,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節約了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
(3)明晰了管理主體。建立了農田水利設施管護機制,落實了工程運行管護責任主體,實現了“責、權、利”的統一,確保了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長受益。
(4)是減少了地下水取水量。實施前由于不能保證作物適時供水,部分群眾通過打井抽水灌溉,工程實施后,保證了適時供水,減少了對地下水的開采。
(5)實現了用水合作組織良性發展。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用水合作組織運行管理費用和維修養護費用等各項成本費用有了保障,保證了用水合作組織正常運行和良性發展。也保障了水利工程有建有管長期穩定運行。
(6)群眾觀念得到轉變。群眾對水是“商品”的意識、節水意識和發展現代精準農業的意識明顯增強,對水利工程的建設實現了群眾從“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變。
綜上所述,強化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參與,加強部門協作,形成合力,以農田水利改革為牽引,以大中型灌區、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設為載體,同步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用水監測計量設施。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灌區建設、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脫貧攻堅為重點,在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引入社會資本,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原則和“先建后補”的方式,鼓勵和引導多種經營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強化措施,全面推進農業綜合水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