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平 蔣梅芳 李湘凌
(1.云南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2.云南外事外語職業學院)
從建筑物的產生和發展史來看,建筑風格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萌芽時期到近現代的漫長過程。一個時期的建筑物風格的發展和這個時期的技術、經濟等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下面我將從建筑風格的發展、技術的革新問題來說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1)萌芽時期的建筑風主要以原始人類的穴居和巢居為主,這種住所便于防止野獸的侵襲及遮風避雨,基本體現了原始人類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欲望。
(2)建筑風的古典時期,這個時期的建筑主要以石材和樹木搭建的簡易住所,這也是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開始。這個時候,石材在西方建筑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木材則在我國得到了充分發展。
①在西方石材性質的建筑建筑技術運用的更為淋漓盡致,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建造了一大批紀念性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紀念性建筑就是埃及的金字塔,由體型巨大的巖石(230.6m×230.6m×146.4m,重2.6t)干砌而成。也正是由于體型和當時的經濟技術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它至今任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古埃及的盧克索神廟,也是當時建筑分的典型代表作品,采用了高大的石柱形成柱林,給人一種冷酷和威嚴的氣氛。
古羅馬的帕提儂神廟、萬神廟、斗獸場是對古希臘柱式結構的延續,由于其他建筑技術的嫻熟,發明了大開間穹頂式建筑,讓建筑形式變得更加宏偉壯觀,空間也變得更加開闊、明亮。拜占庭式建筑是對古羅馬建筑的延伸,除了穹頂得到發展,建筑的平面和形式也得到提升,平面結構以十字形為基礎,又增加了許多單塔式穹頂結構裝飾,精美的裝飾物,讓整個建筑別具特色,稱為當時建筑經典。
哥特式建筑的產生源于宗教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教堂和修道院等成了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內容。其中典型包括:巴黎圣母院、圣心大教堂等,主要利用柱墩承重,是扶壁式磚石工藝和哥特式尖塔的發展時期。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穹頂式建筑和哥特式尖塔式建筑被平頂式建筑代替,建筑形式也變為一些宮廷式建筑、私人府邸等,布局規范化、對稱化,裝飾簡潔化。
②我國最早得到廣泛運用的是木結構建筑,尤其在住宅方面的運用最廣。這個時期的木結構建筑比較靈活可以建成四面開闊的涼亭,也可以建成四周密封的倉庫,內墻隔板也方便根據需要拆建。材料來源廣泛也促使了木結構的梁式、拱式、梁拱式結構形式的出現,為木結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故宮就是木結構建筑的一個典范,也是至今保留比較完整的木結構建筑。
(1)西方建筑界也出現不少的建筑精品,它的形式和體型都有巨大的變化,由以前較單一的形式發展為現在多樣化的形式。萊特設計的山水別墅,不但形式有了很大的創新,把功能和實用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了,其中最有創意的就是把別墅和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建筑形式也給人多層面的感覺,不再是以前單調的組合。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也是近現代建筑的經典,它的外形巧妙地模仿了船帆的的形式,加之建在水上,遠遠地看去就像萬帆待發,非常壯觀。
(2)我國近現代也不乏建筑精品,形式更為多樣化。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從外面像塔,其實它是里面工作場所之所在,正是因為它的形式特殊,所以成為了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云南昆明五一路附近的五華區人民政府,遠看像一座高塔,近看像輪船的船帆,給人造成強大的視覺沖擊,成為昆明人的驕傲。俊發地產在昆明開發的七彩之門給人予海納百川和開放之門的豪氣,讓大家都覺得昆明就是一個廣納人才,熱情好客的城市。云南昆明獲得魯班獎的昆明理工大學圖書館(呈貢校區)和教學樓明虹樓(新迎校區),其中圖書館外面是以看似簡單的火柴盒進行組合,但是在觀察了四周你就會發現,你從不同的視角所看到的形狀都不一樣。而且其內部設計也別出風采,中空的內廷和弧形設計,讓建筑空間顯得大氣上檔次,豪華的裝飾給人賓至如歸的感覺,在里面讀書和學習簡直就是一種享受。明虹樓外觀是采用退臺式的建筑風格,你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都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平面采用多邊形設計,給人予大氣豪邁的感覺。內廷采用中空設計,種有花和草,給人在學習之余也有接觸大自然的靜謐與和諧之氣,同時也讓昆工學子懂得感恩,回饋的自然饋贈與美好。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求職者從農村來到城市并安家落戶,住房的需求也隨之越來越多,故建筑設計主要集中于住宅和寫字樓設計,而大部分住宅和寫字樓設計時,平面多以規則的形狀組合,立體風格多以火柴盒式建筑,平面和立面無太多的突變。隨著這種趨勢的發展,給設計人員帶來的技術問題越來越少、難度越來越低,這極不利于建筑設計和建筑技術的發展。同時這也導致了很多以經典的建筑風格和建筑設計,將再次成為技術難點,再次出現像金字塔一樣神秘建筑,成為世界的未解之謎,成為建筑設計界的經典和楷模。縱觀世界的橋段,正所謂的經典,一方面是歷史潮流讓其成為經典,而另一方面是技術難度和建筑風格讓其成為經典。當然,當下火柴盒式建筑的發展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像這樣規則的建筑形式和風格,有利于建筑高度的突破,也有利于節約建筑和規劃用地,加大建筑規劃用地的土地利用率,大大節約了土地資源,給城市的發展和規劃創造了無限可能。然而真正的建筑設計應當結合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聯合發展,創造出有地方特色,有民族文化的建筑。除此之外,建筑設計還應該充分利用和融合大自然,避免對大自然造成的過大的破壞,充分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畫卷,從而創造出更富有魅力和經典的建筑。設計者應及時發覺經典,挑戰技術難題,減少當下世界經典之未解之謎,讓建筑界的未解之謎就此止步,建筑技術也得到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