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年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畜牧獸醫動物檢疫站,迭部 747000)
草畜平衡是維持草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實現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牧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實施草畜平衡建設工作不僅是保護生態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農牧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1]。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肅省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畜產業在當地國民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2],是當地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保護草原對于維持區域生態平衡、促進當地草畜產業發展上有著重要的意義。發展草畜產業,在實現養殖業增收的同時,加強草原的可持續建設成為了擺在草原建設的重要地位。
草畜平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不能強行要求牧民減少牲畜飼養量,又要保證牧民的收入不降低,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如何有效化解矛盾,在草畜平衡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 政策掌握不透徹
基層的鄉、村干部和農牧民對超載牲畜核減工作政策掌握不夠全面,片面的認為超載牲畜核減就是要降低農牧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忽視了牲畜超載對草原生態的破壞性,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寧愿多養牲畜來增加收入,也不愿實行核減超載牲畜,致使推進核減超載牲畜,實現草畜的動態平衡上基層干部群眾的抵觸情緒較大。
1.1.2 對草原有償流轉認識不足
由于我縣屬半農半牧區,草原承包到戶聯戶經營,農牧民群眾認為草場是公用的,而牲畜是自己的,只重視發展牲畜頭數,不考慮草地載畜量。在推進草原有償流轉上,總認為自己放牧的草原就歸自己所有,不愿意流轉,部分牧民存在著狹隘的小農思想,不能站到大局穩定、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問題。
1.1.3 重利用輕保護思想的存在
農牧民普遍存在重利用,輕保護思想,放牧利用方式不合理,離水源、村莊近、放牧條件好的草場因放牧時間長而嚴重超載,離水源、村莊遠、放牧條件差的草場因放牧時間短而利用不足,牧草得不到繁衍生息的機會。
1.2.1 草原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雖然我縣已實施退牧還草工程項目和落實草場承包制度,但草原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草料主要供應來源仍為天然草場。飼草青貯、秸稈加工、人工授精等畜牧業的普遍應用的生產技術在當地仍然處于低水平狀態,青貯飼料和配合飼料在補飼和育肥中的應用范圍很少。
1.2.2 畜產品深加工基礎薄弱
我縣沒有畜產品深加工企業,目前僅有肉類食品初加工廠6家,絨毛和皮革、乳類加工企業為空白,致使草畜產業的附加值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引領草畜產業發展新趨勢,創新農牧民增收新亮點上缺乏相應的龍頭企業帶動。
監理職能不明[3],我縣的草原站、監理站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運行體制,在草原監理工作中執法隊伍力量十分薄弱、行政執法權缺失,常常出現有問題沒法管的局面。在草原技術服務上,業務培訓欠缺,技術力量薄弱,技術人員少,工作條件艱苦,草原管護任務繁重。聚焦到鄉鎮層面,監測預警手段落后,大量的草原技術服務工作僅由農牧干事一人負責,沒有基層的草原管理人員隊伍。
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摒棄片面追求牲畜數量和以畜為財的觀念,讓農牧民充分認識到超載放牧對草地恢復和畜牧業發展形成的危害,牢固“草原興則畜牧業興、草原亡則畜牧業敗”的理念,使“草原是農牧民衣食父母”的思想深入人心。改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積極推廣先進的養殖技術,改良畜種,加快畜群的周轉,提高牲畜繁殖成活率和出欄率,促使牧民增收,變牧民被動以草定畜,為主動自覺以草定畜,為草畜平衡政策創造有利的環境。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微信、微博等新型宣傳媒體,采取宣傳單牌、橫幅標語、警示案例等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輔以退化、沙化、荒漠化較為嚴重地區的影像資料為反面教材,加強農牧民思想教育,做到生態惡化帶來的危害性和危機感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草畜平衡工作需要建立在完整的草原資源動態監測體系之上,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更需要完善的草原監理執法體系和執法監管隊伍。我縣草原面積為235.28萬畝,但到目前草原監理工作仍由草原工作站兼職,且人均承擔管護草原的面積達19.6萬畝,工作任務繁重,遠不能適應管護草原工作的需要。
結合全縣草地的產草量、草原承載能力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的確定牲畜飼草量和草地載畜量,為實現草畜基本平衡,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堅持政策引導、群眾監督,建立村級草原管理委員會,依照法律法規,完善細化符合本村實際和群眾意愿的村規民約,規定全村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界限,農牧戶牲畜飼養數量的具體核查時間、方法及違反相關規定的處罰措施等內容,明確草畜平衡責任與義務,讓群眾自覺互相監督推動超載牲畜核減,促進草畜平衡。
推廣應用飛機播種、蟲鼠害防治、良種牧草引進等草地改良新技術,加大低產、不適宜放牧區草地的改良力度。全面摸底調查,清退占用草場的非牧業戶,將其草場進行有償流轉給養殖能手和養殖大戶,防止草原閑置。
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主要是由于過大的放牧壓力造成。建立穩定的飼草料基地,提供優質飼草飼料,緩解天然草場的承載壓力,促進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拓寬飼料來源渠道,開發秸稈資源,通過技術培訓,示范觀摩等多種形式,推廣青貯、氨化、微貯等飼草料加工調制技術,將各種農作物秸稈轉化為飼草,大幅度增加飼料來源和提高其利用率,在降低飼養成本的同時減輕草場壓力,實現草原保護和飼草料供應的共同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健康的日益重視,無公害和綠色畜禽產品市場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通過品種引進改良,提高家畜的生產性能,大力推廣舍飼、半舍飼牛羊育肥的方法,減輕草地超載過牧的壓力,促使數量型畜牧業向質量型畜牧業轉變。調整畜種結構,加快畜群運轉周期,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加強牲畜養殖無公害基地建設,注重優質安全畜產品加工生產,使牲畜養殖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 彭毛措.祁連草畜平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海農牧業,2010(1):2.
[2] 王學良,黎昱季.甘南州草地與畜牧業產業化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2008(10):25-26.
[3] 尚琰.迭部縣天然草地毒雜草防治技術初探[J].青海草業,2005(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