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悅斌
(河南省鄲城縣畜牧局,鄲城 477150)
規模化豬場中,能夠對豬只的生長起到影響作用的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濕度、空氣質量、活動空間等。豬場內的各項環境因素之間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例如,溫度因素會受到豬群與其他環境因素之間熱交換的影響,包括通風情況、地面情況等。因此,對豬場中環境的控制要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只有豬舍內的環境得到了良好的調控,才能夠保證豬圈等設施的有效性,進而保證豬只的生產性能。
豬群周圍的空氣溫度是豬場內熱環境的主要部分。不同生長階段的豬群所需的溫度范圍不同,哺乳母豬的適宜溫度是10~21℃;新生仔豬的最適溫度為35℃,溫度適中區為32~35℃;3周齡仔豬最適溫度27℃,溫度適中區為24~29℃;體重為5~14 kg的保育豬最適溫度27℃,溫度適中區為24~29℃;體重為14~23 kg的保育豬最適溫度24℃,溫度適中區為21~27℃;體重為23~34 kg的保育豬最適溫度18℃,溫度適中區16~21℃;34~82 kg的生長豬最適溫度16℃,溫度適中區為13~21℃;82 kg的育肥豬最適溫度13℃,溫度適中區為10~21℃;妊娠母豬溫度適中區為10~21℃[1]。在溫度適中區范圍內,豬只的體溫能夠保持相對的恒定,正常情況下,機體的代謝強度和產熱量不會發生異常。如果溫度高于上限臨界溫度,會使豬只出現呼吸頻率加快,煩躁的情況,并且采食量也會受到影響,長時間持續處于高溫環境下,還會可能導致熱應激,引發一系列疾病,危害豬只的健康和養殖的經濟效益。
豬舍內的濕度過大會給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提供有利條件,增加患病的風險。高濕的環境下,豬只體表散熱會受到阻礙,加之豬自身的體溫調節功能較弱,容易發生熱應激。高濕的環境還會增加豬舍內的有害氣體濃度,進一步威脅豬只的健康。
規模化豬場大多都是封閉式豬舍,所以豬舍內的空氣質量是一個影響豬只健康的關鍵性因素,豬舍內的有害氣體含量過高會誘發呼吸系疾病,氨水平能夠衡量豬舍內的空氣質量。通常建議豬舍內的氨濃度控制在10 mg/L,不會對豬只的健康產生影響,過高的濃度不僅會造成豬只發生氨中毒,制約豬只的生長發育,還會給進入豬舍的養殖人員帶來健康隱患[2]。
豬舍內的環境影響因素包括活動空間,在炎熱的夏天,狹小的空間會導致豬群產生過多的熱應激,不同生長同階段生長所需要的活動空間有所差異。在斷奶~14 kg體重階段,每頭豬所需的活動空間為0.16~0.32 m2;在14~27 kg體重階段,每頭豬所需的活動空間為0.28~0.37 m2;在27~45 kg體重階段,每頭豬所需的活動空間為0.46 m2;在45~68 kg體重階段,每頭豬所需的活動空間0.56 m2;在68 kg體重以后,每頭豬所需的活動空間為0.74 m2。按每只豬的最大體重來算,每欄豬的數量應為10~25頭、對于一個保育舍來說,從仔豬斷奶長至27 kg,豬群飼養空間應為0.33~0.37 m2/頭,若保育豬舍內的飼養空間小于23 m2/頭,則豬群的最終體重將難以超過18 kg[3]。
豬舍內的設備與豬只的采食和飲水有直接的關系,水槽大小、位置的設置,飼料槽的大小都能夠影響豬只的采食量。每個飼料槽容納的豬只數應不超過10頭,則可以使豬只更好的采食,提高采食量,保證豬只的營養和飼料利用率。每欄豬的飼養量也有一定的標準,通常每欄標準飼養量為25頭左右。
通過完善建筑設計來給豬只提供更良好的生存環境,雖然目前為止尚沒有評價豬舍設施有效性的關鍵性指標,但要想保證豬只的生存環境舒適,以下幾點措施必不可少。首先要科學進行選址,從源頭上控制豬場的環境,在給豬場進行設計時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考慮多種條件因素和飼養管理習慣。其次,豬場內的各個功能區間的布局要合理,生產區、生活區、隔離區、獸醫室等要科學設置。各項工作的操作要便利,并且豬場的布局要能滿足日后技術的更新和設備的更換。同時加強豬場內的綠化管理,不僅能夠美化豬場環境,還能夠減少豬場中的灰塵顆粒,調節溫度,保證豬場內環境適宜。
豬舍內的通風系統是控制空氣質量的關鍵。目前大多數的規模化養殖場中已經廣泛使用了通風系統。1年無論什么季節,豬舍內都需要有良好的通風,以保證豬舍內的空氣清新,在進行通風時要充分的考慮室外的天氣,豬只的狀況以及豬舍內環境。通風系統的使用便于整個豬場內的通風管理,并能夠顯著降低室內的塵埃量。濕度也是通風換氣過程中要考慮的要點,如果空氣交換大于豬舍內所需的濕度,會使豬舍過于干燥,進一步增加灰塵的含量。通常空氣濕度控制在40%~70%較為合理。冬季寒冷時節,豬舍內濕度應保持在60%~70%,并減少通風。
通過防寒保暖設施和防暑降溫設備的使用隨時調控豬舍內的溫度,保證溫度在適中區內。豬舍內的溫度通常與其他指標一同調控,在豬舍內溫度沒有變化的條件下,使用墊料的豬舍中會比在沒有墊料的豬舍中感覺更溫暖。因此,有墊料的豬舍內,應該適當增加空氣溫度,防止墊料中所含的濕氣造成冷應激。在豬舍內溫度的調控上要根據豬只的生長階段進行方案的確定,使用空氣溫度控制傳感器,科學高效的調控豬舍內溫度[4]。
豬舍內的糞便是NH3的主要來源,因此,規模化豬場中應該建立糞便處理系統,糞便處理包括發酵、制沼氣、固液分離、以及采取種養結合的養殖模式,選擇適合養殖場實際情況的處理措施,減少糞便對豬場的污染。其中通過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達到糞便還田的目的,是目前主要推廣的糞便處理技術,不僅能夠減少環境的污染,還能夠確保種植和養殖的經濟效益。
將豬場內的養殖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禁止為了眼前的利益隨意增加飼養密度,從而引起豬只生長發育受阻。
水是豬只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質,因此,豬舍內要有自動飲水裝置供其自由引用,通常每個豬舍內設置2個飲水裝置,在夏季提高飲水的供應量,防止熱應激。根據豬只不同的生理階段設置料槽的大小。在養殖規模較大的豬場,通常將料槽放置在豬圈中間,飲水器放置在飼料槽的兩側。對于育成豬來說,大多數時間都在豬圈四周靜臥,所以所需的活動空間較少,此種設置料槽和水槽的方法能使豬圈內的面積得到有效利用。
[1] 王濤,羅敏.規模化豬場養殖環境控制策略[J].畜禽業,2016(8):24-25.
[2] 張騰.規模化豬場的環境控制與保護措施[J].貴州畜牧獸醫,2016,40(2):57-60.
[3] 高雪桃,張濤,趙紅英.淺議規模化豬場環境污染控制技術[J].民營科技,2015(6):259-260.
[4] 張文斌,王鴻,張桂生.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探討[J].當代畜牧,2016(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