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娟
(河南省濟源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濟源 459000)
霉菌廣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常常寄生在牧草、玉米、青貯料、餅粕類飼料之中,當外界環境適宜的時候,霉菌就會在這些飼料中大量的滋生繁殖,并且產生毒素,污染的飼料被畜禽采食以后就會引起中毒,中毒嚴重的可以引起大量的死亡。目前已知的可以產生毒素的霉菌有幾十種,能夠引起畜禽飼料中毒癥的至少有13種,常見有青霉菌、曲霉菌、鐮刀菌等,其中毒性最強的是曲霉菌屬的黃曲霉菌。在生產中,誘發畜禽中毒癥的常常不是一種霉菌污染造成的,而是飼料被多種霉菌污染,多種毒素引起畜禽中毒,此中毒癥常被稱為"復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癥"。畜禽中毒后,常引起實質臟器病變,免疫力下降。家禽的耐受性較低,曲霉菌中毒的死亡率高達50%~100%。霉玉米引起的豬中毒死亡率也高達60%[1]。
飼料發生霉變主要是飼料中霉菌大量繁殖造成的,霉菌的滋生繁殖和外界環境有密切的關系,當外界的溫濕度適宜就會引起霉菌的大量繁殖。
玉米、小麥等飼料原料在收獲后,沒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晾曬,造成里面的含水量過高,當存放的時間長了就會引起霉菌滋生繁殖,使飼料發生霉變。為了防止飼料發生霉變,飼料原料中的含水量要在14%以下,否則就很容易發霉變質,如玉米、稻谷中的水分含量在17%~18%時,霉菌就很容易滋生,白色、褐色、黃色等真菌菌落經常在籽實的表面出現。粉碎后的原料,更易發霉[2]。
飼料在生產過程中,如果操作不規范,也很容易引起飼料發霉變質,如配合飼料、濃縮料等生產以后,沒有經過冷卻,就直接進行包裝貯存,這就會使飼料的溫度過高,引起飼料中霉菌滋生;飼料廠的的設備沒有及時進行清理,常有積存的飼料,這也會引起發霉,使飼料污染。貯存的倉庫通風設備不暢,年久失修、引起漏雨,飼料的貯存時間超過了保質期等都會引起飼料的霉變。畜禽的料槽沒有定期清理。殘存有發霉變質的飼料,畜禽食用后就會引起中毒。
霉變飼料中毒病因采食霉菌的種類、畜禽種類、品種、營養狀況、個體耐受性、機體防御功能以及中毒時間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在霉變飼料中毒中一般都是多種霉菌混合中毒,最常見的就是曲霉菌屬的黃曲霉菌和赤霉菌素混合其它霉菌中毒。
黃曲霉毒素是二呋喃氮朵奈鄰酮的衍生物,是由結構相似的化合物組成的,常見的種類有黃曲霉毒素B1、B2、G1、G2,其中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強,在霉變飼料中也最常見。黃曲霉毒素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有很強的熒光,而且其也很容易被紫外線破壞。適宜黃曲霉菌滋生繁殖的溫度為24~30℃,濕度為80%以上。黃曲霉毒素中毒癥的發生和外界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溫暖、潮濕的季節最適宜霉菌生長,發病率也就較高。黃曲霉毒素中毒癥在不同畜禽的生產中都有發生,但其中尤以豬和雛鴨最為敏感。
豬和雛鴨最容易引起中毒,其中雛鴨更敏感,雛雞、火雞、牛等也可以引起中毒,但比較少見。豬常在采食被黃曲霉污染的飼料5~15 d后出現癥狀,急性的病例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引起死亡,短的1 d,長的可以持續2~3 d[3],中毒后精神不振,沒有食欲,嚴重的停止采食,不愿意活動,步態不穩,甚至有的會出現神經癥狀,但中毒后一般體溫不發生變化。慢性的病例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頭低垂,不喜運動,有的會出現異食癖或神經癥狀等。慢性的病例經過及時治療常可以恢復。
雛鴨采食被黃曲霉污染的飼料以后,常出現急性中毒癥狀,不喜吃食。體重急速下降,羽毛脫落,常常鳴叫,步態不穩,嚴重的會出現行走困難,常在7 d內出現死亡,死亡率高達100%。死亡后的典型特征就是頸部呈弓形彎曲,解剖病死鴨發現病變主要發生在肝臟,其壞死嚴重。
赤霉菌也是比較常見的霉菌,麥類赤霉菌、禾谷鐮刀菌、念珠狀鐮刀菌等在飼料中比較多見,這類霉菌在小麥、大麥、燕麥、玉米以及其他的禾本科植物中比較容易滋生繁殖,尤其當溫度在16~24℃之間、濕度在85%左右繁殖速度最快。赤霉菌可以產生赤霉菌素、赤霉病麥毒素和T2毒素,其中毒性最強的是T2毒素。
赤霉菌為主的毒素中毒后會對家畜的性機能產生影響,引起性機能障礙,如小母豬會出現發情,或者使發情時間延長。妊娠的母豬會出現胎兒被吸收或者流產現象等;家畜體內的毒素要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在此過程中會對母畜的陰道、陰戶產生刺激,誘發生殖道疾病如霉菌性陰道炎,也容易發生尿石癥;毒素還可以使中樞神經興奮,中毒后表現為神經系統紊亂;T2毒素還可以對血液的凝固機制產生影響,使小血管的滲透性增高,引起肝臟、腸道等部位出血、壞死。
防止畜禽霉菌毒素中毒最關鍵的措施就是防止飼料發霉變質,其次就是飼料發霉變質以后不再飼喂畜禽或經過科學處理以后再飼喂。
控制水分和溫度是預防飼料霉變的關鍵,農作物籽實收獲以后要及時晾曬或者采取烘干等措施進行干燥處理,并將其貯存在低溫、干燥的庫房中。飼料產品在生產、包裝、運輸過程中要嚴格管理,規范操作,防止雨淋、暴曬、破損等。為了延長飼料產品的保質期,防止發生霉變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丙酸鈉、丙酸鈣等防霉劑[4]。
飼料發霉變質以后,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對發霉變質的籽實類飼料或者牧草先用1.5%的氫氧化鈉堿液進行浸泡,或反復用清水清洗,直到洗出的液體清澈無色為止。經過處理后的飼料,在飼喂的時候要控制添加量。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也可以用微生物脫毒,就是利用微生物將發霉飼料發酵處理,破壞霉菌毒素,將發霉飼料轉化為低毒的物質[5]。這種方法目前還處于研發階段,還不能進行批量處理。畜禽中毒后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1] 李麗,王慶澤.豬霉變飼料中毒的病因分析與防控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2(6):113.
[2] 楊紹周,程燕軍.霉變飼料對畜禽危害的探討[J].中國動物保健,2012(4):56-57.
[3] 王曉峰.防止畜禽飼料霉菌毒素污染的方法與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6):177+170.
[4] 邵玉華.淺談豬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8):43-44.
[5] 劉玉潤.霉變飼料對豬的危害和防止辦法[J].現代畜牧科技,2017(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