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三旦
(青海省海東市農畜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海東 810699)
線蟲病是普遍發生于牛、羊、駱駝等反芻動物的一類最常見、危害最為嚴重的腸道寄生蟲疾病,病原種類十分多樣。任何品種和年齡的牛都可以感染各種疾病,隨著日齡下降,發病率和致死率都呈現升高趨勢。消化道線蟲病發病,具有典型的季節性,常常在冬春季節發病。由于冬春季節牛圈養,相互接觸頻繁,就會為病原傳播提供條件。最近幾年,隨著青海省海東市畜牧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牦牛養殖產業進一步得到發展,養殖效益提升的同時,牦牛消化道線蟲病呈現高發趨勢,常常因為防治不及時,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因此做好該種疾病診斷防治工作意義重大。
2017年4月13日,青海省某養殖戶向當地獸醫站報告,他養殖的牛群中出現了異常發病牛。接到求助后,獸醫立即趕往該養殖場。到達養殖場后發現,患病牛主要以犢牛為主,成年牛很少發病。該養殖場嚴格按照當地動物部門制定的免疫程序,對牛群進行了嚴格免疫。但通過進一步交談得知,該牛群并沒有進行嚴格的驅蟲處理。發病之后,養殖戶將患病牛隔離,并使用青霉素和鏈霉素治療,沒有起到任何治療效果。走訪該地區放牧地點,發現放牧地點多為坨子地,同時,牛舍地面潮濕,糞便堆積,養殖戶將牛群飼養在一個大的圈舍內,沒有進行科學分群。結合整個發病經過和飼養管理條件,獸醫懷疑是寄生蟲病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確診之后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有效驅蟲治療,很好的控制了病情,為養殖戶挽回了經濟損失。
患病牛精神萎靡不振,被毛雜亂,食欲減退,身體逐漸消瘦,可視粘膜蒼白無光澤,下頜間和前胸腹部存在水腫病變。放牧過程中,患病牛頭頸下垂,行走緩慢,跟不上放牧節奏,喜歡臥地,強迫患病牛站立時行動緩慢,反應遲鈍,呼吸急促。隨后出現腹瀉癥狀,先是排出帶有粘液的糞便,然后排出粥樣稀便,之后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后期患病犢牛臥地不起,最終有3頭犢牛衰竭而死。
解剖3頭病死牛,發現病死牛血液細胞呈現淡紅色或淡粉色,不能正常凝固。所有病死牛心臟柔軟,失去彈性.肺臟嚴重充血水腫,外觀呈現蒼白色。肝臟顏色變淺,真胃內壁上存在大量暗紅色,長度約20~30 mm的蟲體,蟲體外觀呈現紅色[1],有的在胃液中緩慢游動。由于有蟲體寄生,導致胃部黏膜高度充血,在胃部粘膜上還發現存在彌漫性點狀出血。
采集典型臨床癥狀患病牛新鮮糞便5 g,用10倍飽和食鹽水和糞便充分混合均勻后再向其中加入飽和食鹽水,直到試管口,用載玻片蓋住試管口,靜置10 min,然后將載玻片拿起,放上蓋玻片,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發現有大量橢圓形的蟲卵存在。小心挑取真胃內壁存在的寄生蟲,制成觸片后,鏡檢可以發現呈現淡紅色,頂端尖細,口囊較小,背側存在毛狀小齒,雄蟲長度在15~21 mm,交合傘被葉不對稱,背肋呈現倒Y型[2]。雌蟲長度在32 mm以內,生殖器官呈現乳白色,由此判斷為捻轉血矛線蟲。結合發病經過、臨床癥狀、病理學變化和實驗室診斷結果,最終確診為捻轉血矛線蟲感染的線蟲病。
本次診治過程中,共出現患病牛11頭,全部為犢牛,治療前死亡3頭,治療后死亡1頭。對整個養殖場的全部牛使用左旋米唑片,按照體重每公斤是用15 mg,全群驅蟲處理,間隔7 d再重復使用1次。同時對患病牛使用恩諾沙星注射液,按照體重每公斤使用2.5 mg,每天1次,連續使用3 d為1個療程,預防細菌性感染。對于身體瘦弱,嚴重脫水的患病牛,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250 mL,維生素C注射液1 mL,維生素B1注射液10 mL,5%的碳酸氫鈉注射液100 mL,混合后靜脈注射,強化補液,預防酸中毒。通過采用上述治療手段治療14 d后,除1頭患病牛因為病情嚴重治療無效死亡外,剩余患病牛全部恢復健康。連續跟蹤隨訪1個月,牛群生長良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未繼續出現發病牛。
羊捻轉血矛線蟲病是一種很容易普遍發生的寄生蟲疾病,本次發病給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通過仔細分析發病原因可以發現,主要發病因素是該養殖場飼養管理水平較低,缺乏有效的驅蟲制度,牛群混合飼養,飼養密度較大,外界因素刺激,很容易導致牛群出現應激反應,養殖場衛生條件不合理,衛生條件較差,導致重復感染。因此,在指導養殖戶做好治療工作的同時,還要引導養殖戶做好預防工作。日常要加強飼養管理,科學分群。按照不同生育階段交流群進行合理分群,避免將牛群集中養殖。發病期間要停止飼喂稻草,要多喂青綠飼料,適當增加精飼料,增加患病牛身體抵抗能力[3]。發病之后,應該及時將患病牛和健康牛隔離養殖,做好養殖場衛生工作。每天對牛舍進行清理,及時將糞便清理出牛舍,然后使用生石灰對養殖場道路環境進行徹底消毒,吸收地面水分。同時還要選擇常規消毒劑,堅持上午和下午對養殖場內外環境,飼養用具進行全面消毒。治療過程中,將每天患病牛產生的糞便,及時清理出牛舍,堆積發酵,殺滅糞便中存在的蟲卵和成蟲。要做好病死牛無害化處理工作,禁止將病死牛上市銷售。同時還要指導飼養戶科學選擇放牧地點,禁止在低洼潮濕地區放牧,及時更換放牧地點,為牛群健康生長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還要引導養殖戶科學引種,禁止到疫區引種,在引種之前一定要做好疫病流行調查工作,新引進的種牛到達養殖場后,不要立即混群飼養,要隔離觀察,至少1個月以上,經過再次全面檢疫、消毒和疫苗免疫接種,確保安全后才能混群飼養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線蟲病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犢牛出生后因為身體抵抗能力較差,如果飼養管理不到位,外界應激因素較多,就會為病原侵襲提供條件。寄生蟲進入犢牛體內后,會干擾消化機能,該蟲活動過程中會分泌毒素,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使得胃腸道內容物異常發酵,導致胃腸道出現麻痹生鼓脹,從而產生氣體。由于患病時間長短不一,有的患病牛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嚴重的會危及生命。沒有嚴格按照當地防疫部門制定的驅蟲制度,對牛群進行驅蟲是導致該種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日常養殖過程中,更要指導飼養戶做好驅蟲管理工作,每年春秋兩季分別對牛群進行1次體表和體內驅蟲工作。治療犢牛線蟲病,最有效的藥物為丙硫米唑、左旋米唑,要嚴格按照犢牛體重,科學確定用藥量,確保在殺滅身體內寄生蟲的同時,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同時還要定期做好檢疫工作,確保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1] 王強,吳衛杰.動物蠕蟲病的剖檢診斷[J].湖北畜牧獸醫,2016(9):25-26.
[2] 張榮祥.攀西地區羊蠕蟲病的綜合防治技術初探[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17-18.
[3] 狄凱.家禽蠕蟲病的診斷方法[J].山東養禽,1987(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