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利俠
(武漢市黃陂區(qū)農業(yè)綜合執(zhí)法大隊,武漢 432200)
(1)患病種豬呈現的臨床癥狀。食欲不振、發(fā)熱、精神萎靡,同時伴有精液量減少以及精子缺乏活力等等。公豬精液攜帶病毒時間較長,通常保持在36 d左右,最長可達到90 d左右。患病母豬表現癥狀為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以及發(fā)熱等,同時伴有打噴嚏等呼吸系統(tǒng)相關癥狀,并存在大量流產現象。母豬妊娠初期,胚胎對豬藍耳病有一定的隔絕效果,但到了妊娠中后期,胎盤受到感染的幾率不斷增加,最終導致母豬出現流產、早產、產仔較弱以及死胎等不良繁殖現象。(2)母豬患病之后通過垂直或水平傳播給哺乳期的仔豬,垂直傳播的主要體現是大部分剛出生的仔豬身體十分虛弱或常有死胎現象,哺乳期的仔豬在患病后會產生消瘦、皮膚發(fā)紅以及呼吸艱難等現象,這類仔豬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在自然感染或通過母豬群疫苗注射后,母豬群能夠得到一定保護,而哺乳期仔豬在母源抗體的被動免疫保護下免于受到侵害。但斷奶后的自主卻因失去保護而最容易感染疾病,同時,基于該疾病抗體依賴增強特性,進一步促使母源抗體含量較少的保育期豬群在患病后病情更加嚴重。受到疾病侵害的保育豬呼吸系統(tǒng)已經嚴重損傷,體溫突升到40~41℃,食欲不振甚至喪失食欲,眼瞼有水腫現象并伴有結膜炎,呼吸急促,兩耳發(fā)紫或發(fā)藍,一旦與病毒性或細菌性疾病混合感染,保育豬的死亡率會大大增加。(3)與患病種豬臨床癥狀大致相同,生長肥育豬在感染該疾病后,也發(fā)生發(fā)熱、咳嗽以及食欲不振等現象,如果與其他病原菌繼發(fā)感染后會造成死亡。但若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并且沒有繼發(fā)感染,生長肥育豬的死亡率就非常低,大概經過10 d后會自愈,但生長速度會放緩,飼料價值比就相對不高,最終導致推遲20 d以上才能上市。(4)養(yǎng)豬場有豬只患病后,在豬群中持續(xù)、迅速傳染。由于在患病后豬群攜帶病毒的時間很長,攜帶病毒的豬只會將病毒排向豬場其他部分,不但能將豬舍等位置污染,還會傳染到其他豬只身上[1]。所以,一旦豬場存在豬病,就反復在豬群中傳染,并且將該疾病徹底清除的難度非常大。(5)豬只在感染疾病后,其全身免疫系統(tǒng)將會遭到嚴重損害,尤其是該疾病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害其肺泡巨噬細胞。所以,染病豬群免疫功能普遍下降并繼發(fā)沙門氏菌病、附紅細胞病等其他疾病,同時也對其他疫苗的接種效果產生很大影響。
通過對送檢病豬的解剖查驗,該豬場感染豬藍耳病的豬只可視粘膜蒼白,身體各處存在一定的黃染,鼻孔常存有泡沫,皮下水腫并眼瞼水腫且存在牙齦出血狀況。病豬心臟表面存在纖維性滲出,心臟壁軟且心包積液,心內膜充血同時心耳出血。肺部出現水腫、淤血和出血現象,肺間質有增寬現象并呈現出大理石樣,同時有滲出性肺炎并有灰色肝變病灶廣布于肺前葉邊緣。將氣管切開后,可見粉紅色或白色泡沫樣粘液充滿其內部。腹腔積水很多,肝變性腫大,顏色呈棕黃色且有白斑存在其表面。病豬整個身體淋巴結腫大,尤其是肺門淋巴結最為突出,其切面多汁并存在出血點。脾臟變軟并腫大,其邊緣存有梗死組織。胃黏膜有淤血并且脫落。腎包膜剝離較為容易,有較小出血點存在與其表面。膀胱、小腸粘膜以及盲腸黏膜都存在點狀出血點,同時結腸內部容物比較稀薄。
通過對病仔豬的解剖與臨床癥狀來看,可以將該疾病初步診斷為豬藍耳病,之后需要再進行確診。
對送檢病仔豬的脾、肺部、心血以及肝部等病料進行無菌采集工作。接種血液、巧克力瓊脂平板、麥康凱、其瓊脂以及肉湯培養(yǎng)基中,在37℃恒溫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1~2 d,實驗結果表明并未見有致病菌生長現象。
對送檢仔豬與繁殖母豬進行血清抽取,并開展豬瘟正向間接血凝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其免疫抗體效價都超過1∶16。
將6份送檢仔豬的肝臟、脾臟與肺臟取出,采用TRIZOL試劑提取這些組織的總RNA,之后在進行反轉錄合成環(huán)境DNA。然后通過設計的豬瘟和藍耳病特異性引物來擴增目的基因。最后采用1.5%的瓊脂糖凝膠對PCR產物進行電泳分析,分析結果顯示送檢仔豬都感染了豬藍耳病。
(1)從預防方面來講,在第一時間內將病豬隔離,以防止豬藍耳病的進一步傳染,并對死亡仔豬與其排泄物等進行嚴格清理,同時做好養(yǎng)豬場衛(wèi)生工作。養(yǎng)殖戶應堅持自繁自養(yǎng),以避免購買隱性感染豬。要定期對養(yǎng)豬場內部豬舍等環(huán)境進行徹底消毒,以促進病院繁殖的減少。與此同時,養(yǎng)殖戶要定期對豬群進行疫苗接種,所接種疫苗通常包含有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疫苗以及豬瘟疫苗等等,以促使豬只身體免疫力的增強。(2)從豬藍耳病的治療方面來講,若采用中藥治療方式,可以將600 g魚腥草、220 g淡竹葉、200 g金銀花、300 g板藍根以及250 g大青葉煎水,對豬群持續(xù)喂服15 d左右。若采用西藥治療方式,在豬場豬群飼料中每噸添加磺胺間甲氧嘧啶280 g與氟苯尼考200 g,并持續(xù)飼喂10 d。同時每天采用黃金一號與1 g黃芪多糖對病豬進行注射,也可采用1 g林可霉素以及1 g炎毒咳喘王對病豬進行肌肉注射。(3)對于體質較弱的仔豬,要加用維生素C、復合維生素B以及葡萄糖,每天對其進行2次肌肉注射。而對于存在呼吸困難的仔豬,加用泰樂霉素等止咳平喘藥,連續(xù)6 d為1個療程[2]。通過1個療程的治療,病情基本得以控制,10 d后,除了體質虛弱的3只仔豬死亡外,其他病豬全部治愈[2]。
(1)本次豬群發(fā)病很急,其中4頭懷孕母豬出現早產現象,2頭母豬產出弱胎,這些弱胎及早產仔豬死亡率達到8成左右。通過對病豬進行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最終確診其感染豬藍耳病病毒。在對全部豬群進行疫苗接種、添加藥物在飼料中并進行豬場全面消毒等相關措施后,豬群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用藥治療發(fā)病豬仔的效果不太理想。盡管對發(fā)病耐過豬進行了高能飼料喂養(yǎng),但其增重仍然相對緩慢,飼料報酬率十分低下。(2)在養(yǎng)豬場出現豬藍耳病后,采用滅活疫苗對新生仔豬進行超免后,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效果十分良好,新生仔豬對于此病產生了較強抵抗能力,不再發(fā)生豬藍耳病。(3)豬藍耳病病毒對巨噬細胞有極強的破壞能力,能夠促使病豬機體免疫力大幅度下降,所以豬藍耳病與豬瘟疫苗兩者間隔時間較短的話,會對免疫效果產生影響,其注射時間間隔要在半個月以上為佳[2]。(4)豬群在進行豬藍耳病疫苗接種后仍然出現發(fā)病現象,導致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首先,疫苗毒與野毒的抗原性之間有一定差異存在。其次,有不少豬場對自身疫病流行特征并未進行認真分析,且沒有制定相應的免疫方案,從而使豬場藍耳病很難被徹底凈化掉。最后,部分豬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沒有對豬場進行全封閉飼養(yǎng),且只對種豬采取免疫措施,而不能具體落實對肉豬的基本免疫。(5)現階段,豬藍耳病疫苗以及其他各項免疫及防控措施的普遍使用,在臨床病狀與剖檢病變等方面,同過去相比有新的變化出現。例如,患病豬只體溫升高值相對減小,病豬體溫通常不超過40℃。同時,剖檢過程中發(fā)現病豬內臟器官出血與損傷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減低,病變組織器官集中在淋巴結與肺臟部位,而其他器官組織病變與損傷程度相對較輕,病豬死亡率顯著降低,治療效果也在不斷增強。
[1] 吳國平.規(guī)模化豬場中豬藍耳病預防與治療探討[J].中國畜禽種業(yè),2017,13(5):109-110.
[2] 陳秀英.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診治[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8(1):223.
[3] 楊玉嬋.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的診治體會[J].當代畜禽養(yǎng)殖業(yè),201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