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花,王澤仁
(1.河南省太康縣畜牧局,太康 475400;2.河南省周口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口 466000)
雞痘是由雞痘病毒(Fowlpox virus,FPV)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主要是通過皮膚或傷口感染,蚊蟲是致使雞痘傳播的重要媒介[1]。本病死亡率較低,但嚴重影響雞只的生長和生產性能,皮膚腫疣樣病變、口腔及咽喉黏膜形成纖維性壞死假膜是其典型病變。
我國養雞生產規模及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養殖密度的不斷增加,雞痘發生呈現新的流行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蚊蠅滋生旺季該病尤為嚴重,小日齡幼雛發病率增高趨勢嚴峻,死淘率逐漸增加,對養雞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雞痘病毒屬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屬,是目前已發現動物病毒中最大的一種[2]。成熟的禽痘病毒粒子(原生小體)呈磚形,大小為250×350 nm。由電子致密而居中的雙凹核、兩側凹陷中的側體和囊膜所組成,最外層有分布不規則的管狀物[3]。
FPV基因組為線狀、雙股DNA,大小約為300Kb,分子量為2~4×105KD,G+C含量達35%,具有單鏈的發夾結構。對痘病毒科內的不同種屬的成員基因組中間部分的核苷酸序列是比較保守的,但基因組兩端在長度和核苷酸序列差異較大。FPV基因組保守區的DNA序列編碼著與病毒DNA復制、轉錄和增殖等有關的一些重要酶類,而兩端的側翼區DNA序列與病毒的毒力、宿主范圍相關,具有一定的種屬特異性。
雞痘在我國流行較為普遍,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在夏秋蚊蠅活躍季節發病最為嚴重。感染雞只食欲減退,生長發育遲緩,嚴重者死亡,死亡率可達30%以上。另外,高密度飼養、通風不良、高濕高溫、疫病感染、飼料營養不全和飼養管理粗放等因素可加重雞群疫情。
雞痘病毒主要通過損傷皮膚或粘膜侵染禽只,斷喙措施不當也可引發該病的發生。蚊蠅可攜帶該病毒,夏秋季節蚊蠅較多,通過叮咬傳播該病,是造成雞痘流行的重要傳染媒介,雞痘病毒可在蚊蠅體內存活10~30 d。
不同品種、不同日齡階段的雞群均可感染該病,尤其以育成雞和產蛋雞較為普遍,以往小日齡的雞群發病率較低,但近些年小日齡雞群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
雞痘病毒病的潛伏期一般為4~8 d,臨床癥狀根據癥狀和病變及病毒侵害雞體部位的不同,分為皮膚型、粘膜型、混合型3種類型。
FPV常經蚊蟲叮咬其無毛區感染,初期在雞冠、肉垂、腿腳、泄殖腔和翅內側等無毛區出現灰白色小點,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步如豌豆大黃色或棕褐色的結節,病情較輕時并無全身癥狀,精神、食欲正常[6]。但與其他疫病混感或是病情加重時會出現精神萎靡、食欲減退,體重減輕、發育受阻。
感染雞只出現精神萎靡,采食飲水量下降,眼部有液體滲出,初期為透明性漿液,隨著病情的發展變為淡黃色膿液,眼瞼腫脹,結膜潮紅并有膿性或纖維蛋白物滲出;3 d左右,口腔及咽喉等粘膜發生痘疹,呈現圓形黃色斑點,隨著病程的發展逐漸形成黃白色的假膜覆蓋在口腔和喉部粘膜致使病禽的吞咽和呼吸受到影響,嘴部無法閉合,張口呼吸,發出“嘎嘎”聲。結痂脫落掉進呼吸道時會逐步形成栓塞,堵塞氣管致使病雞呼吸困難,嚴重時引發窒息死亡。
病禽皮膚、口腔、咽喉同時受到侵害,出現皮膚、眼部、口腔及咽喉部黏膜發生痘斑。
雞痘病毒可以采用中和試驗,但該方法操作復雜實驗條件要求高,在臨床診斷中并不適用。免疫保護試驗、免疫擴散試驗可對其抗體進行檢測。免疫印跡可通過免疫原性蛋白對比分析區別疫苗株和野毒株。
根據雞痘4b核心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設計相應引物,建立FPV的PER診斷方法,也有根據FPV4b核心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設計相應引物優化PCR擴增條件,建立FPV通用的PCR檢測方法。該方法可檢測到樣品中少量病毒,具有靈敏度高,準確率高等優勢。
較高的母源抗體能抑制雞痘疫苗病毒在體內增殖,或是免疫接種方式不當,此外,如感染其他傳染性疫病、營養不良、強烈的應激反應等,也是致使免疫失敗的重要因素。
高致病性雞痘病毒含有完整的網狀內皮增生癥病毒基因能激發體液免疫應答,致使雞群發生免疫抑制,從而導致免疫失敗。
雞痘的免疫接種屬于黏膜免疫,通過注射或飲水的方法進行免疫不能激發機體免疫應答,造成免疫失??;疫苗運輸、貯存不當,接種工具污染或殘留化學消毒劑,接種與抗生素并用,接種前皮膚酒精殘留過多等因素也是導致免疫失敗的原因。
做好場區及禽舍衛生消毒工作,搞好雞場及周圍環境衛生,定期消毒,消滅吸血昆蟲減少或盡量避免蚊蟲叮咬,合理調整飼養密度,科學配比飼料,避免啄癖或其他機械性外傷,合理制定免疫程序。
疫苗免疫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臨床常用的疫苗有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夏菲特雞痘疫苗、富道雞痘疫苗,其中以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最為常用,可適用于雛雞及不同日齡的雞只。一般在夏秋季節采用刺種法進行接種,一般1月齡以內雛雞接種1次,種雞1季度接種1次,使用消毒完全的刺種針蘸取痘苗,針刺翅膀內側無血管處。接種后3~4 d后檢查刺種部位,出現痘腫,說明刺種成功,否則證明接種失敗,需要查找原因并及時補免。
(1)皮膚型的痘痂一般無需治療,必要時可用消毒鑷剝離患部痘痂,并涂抹腆甘油、龍膽紫、碘酊等藥物。
(2)白喉型雞痘,用消毒鑷剝離口腔粘膜假膜,用1%高錳酸鉀沖洗后,再涂抹碘甘油、魚肝油等藥物,或向口腔內吹入冰硼散,每日1次。
(3)眼部損傷的病雞,可將眼部干酪物排出,用2%硼酸溶液或1%高錳酸鉀沖洗,再滴入5%蛋白液。
[1] 殷震,劉景華.動物病毒學[M].北京:科學出版杜,1985.
[2] 高福等譯.禽病學[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1.
[3] 陳靜,張志,杜元釗,等.我國雞痘病毒野毒重組株的流行初探[J].中國獸醫學報,2008,28(4):37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