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董東曉
(鄭州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鄭州 450000)
當前,食品安全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對畜產品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少數不法商販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將注水豬肉、病死豬作為正常豬肉投放至市場,為此,必須要發揮出動物檢疫部門的作用,提高豬肉檢疫準確率,把好市場準入關,讓人們食用上“放心肉”。以下就根據筆者的經驗,對豬肉檢疫中常見的誤檢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養殖生豬的飼料主要成分為玉米、麥麩、草粉、魚粉、骨粉組成的粗纖維和粗蛋白質,此外,還會添加部分油脂,如豆油和乳化脂肪粉等[1],由于此類粗制飼料含有大量的雜質,同時容易因飼養環境差造成飼料酸敗和霉變,豬在食用后,其皮下脂肪有時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黃色,容易誤檢為黃疸。在檢疫工作中,要注意辨別兩者的差異,病理性黃疸的豬胴體不僅有皮下脂肪的顏色變化,膽汁也會出現顏色變化,在關節、皮膚上,也會呈現出淡黃色,病理性黃疸的豬胴體放置時間越久,黃色程度也會越深。而由于飼料變質等問題,只有皮下脂肪組織呈現黃色,關節、皮膚位置不會出現變化,在放置一段時間后,顏色會逐步變淡。在檢疫操作過程中,若條件允許,可以采用實驗室檢測手段來確診。
此外,如果養殖環境簡陋、飼料營養不良等原因,在豬胴體表面可能出現出血點與豬瘟癥狀混淆,但是缺乏豬瘟典型的內臟病理表現。由豬瘟病毒引起的典型的點狀出血,主要出現在肌肉與皮下組織,出血點分布也存在差異,宰殺后,典型豬瘟脾臟邊緣可出現梗死灶,腎臟腫脹,顏色偏白,腎臟背膜下有針尖樣出血點。在基層檢疫工作中,對于豬瘟的判斷還需要依據屠宰前癥狀和屠宰后的病理表現綜合判斷。
豬肉的質量與豬齡也有密切的關系,隨著近年來生豬養殖行業發展,部分優質品種豬的養殖周期縮短至150~180 d,偶爾會有部分豬生長發育未達到正常的出欄日齡標準卻進入屠宰環節,容易誤檢為病理性消瘦。病理性消瘦豬是由于豬患病,營養大量流失而引起,表現為肌肉消瘦、脂肪大量耗減,鑒別兩者需要根據豬內臟臟器的是否有病理性變化來判定,豬只生長發育未達標出現的消瘦癥狀則不會伴隨內臟病變情況[2]。
隨著屠宰技術發展和國外先進屠宰設備引進,目前國內大型屠宰企業采用機械化流水線屠宰,在上屠宰流水線前,采用氮氣窒息或者電擊方式使豬只致死,確保豬在徹底死亡后,再進行后續的燙毛工作。若豬尚未完全死亡就燙毛,會因豬只反抗導致皮膚呈現出彌漫性出血表現,在檢疫時,容易與豬丹毒混淆。豬丹毒的典型臨床表現為“打火印”式皮下出血,以及脾腫大,多部位淋巴結腫脹,觸及柔軟,呈漿液狀出血,在切開后,切面顏色呈現為暗紅色或者櫻桃紅等全身性病理變化。而由于屠宰方法不當出現的彌漫性出血,則不會出現上述病理變化。
在運輸時,為了確保運輸安全性,常常需要將豬捆綁固定,由于運輸環境顛簸擁擠,加之夏季高溫曝曬,冬季運輸寒冷等因素會對豬產生應激性刺激,在卸車后又受到驅趕、驚嚇,有的豬會口吐白沫、抽搐甚至驚厥致死,剖檢會呈現出白肌肉樣病變,表現為肉質松軟、有蒼白狀,切開之后,有液體滲出,容易與白肌病混淆。典型的豬白肌病是由于維生素E缺乏引起的心肌壞死或者變性,除了肉質松軟之外,在病變位置,肌肉干燥,有魚肉狀白色條紋。在實際檢疫過程中,需要將肌肉組織切開,仔細鑒別[3]。
此外,部分豬應激綜合癥死亡豬只剖檢淋巴結也會有充血、腫脹表現,在宰殺完畢后,充血和腫脹也往往不會消失,很容易與傳染病造成的淋巴結病變混淆。染病造成的淋巴結病變,除了充血、出血性炎癥之外,還有淋巴結腫大,切開后切面隆起,按壓時會出現淡紅色、黃色渾濁液體等多種表現。豬呼吸系統疾病、炭疽、豬瘟等都會伴隨有淋巴結病變表現。檢疫人員需要嚴格依照檢疫規程,綜合多方面癥狀和致病因素分析,避免出現誤檢。
一般情況下,出血性炎癥多見于急性傳染病中,經常與水腫、漿液性炎癥相關,疾病類型不同,病變也具有顯著的差異。如,豬瘟病豬肉全身淋巴結往往有網狀出血或者周邊出血,切面邊緣有實質性出血,有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狀改變,黏膜、皮膚有針尖大出血點[4]。豬肺疫則有淋巴結與明顯水腫,切面呈現出暗紅色,會留出紅色液汁,在頸部淋巴結、肺門部位更加明顯。
動物檢疫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又是一項以技術為依托的行政執法工作,檢疫人員只有加強學習,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以及熟記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適應工作所需。誤檢是豬肉檢疫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導致誤檢問題的出現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檢疫人員,要認真對待,平時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嚴格按照檢疫規程進行操作,分析是真正的病理原因導致的病變,還是由于其他因素引發的干擾癥狀,降低誤檢的發生率。在宰前檢疫工作方面,要嚴格對待,檢驗合格之后,方可入場,對于檢疫證明過期、無標識、證物不符、檢疫證明偽造涂改者,嚴禁入場,根據《動物防疫法》的相關規定來處理[5]。若檢疫發現有炭疽、口蹄疫、高致病性藍耳病、豬傳染性水泡病等,要根據《動物疫情報告管理辦法》上報,采取緊急防疫措施,根據《動物防疫法》、《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GB16548)的相關規定,將其密封、運輸至指定地點,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屠宰場進行徹底、全面的消毒。若發現鏈球菌、豬丹毒等二類疾病,要根據《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GB16548)的規定進行處理,做好隔離檢驗措施,確定無病之后,方可屠宰,對于出現臨床癥狀者,按照病豬進行處理,并徹底消毒屠宰場。
[1] 趙繼栓.生豬宰前檢疫技術和結果處理[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6(10):83-84.
[2] 汪海濤,楊淑梅.淺談如何實施畜禽宰前檢疫[J].中國畜禽種業,2013(3):19-20.
[3] 鄧波,吉木色怕.淺談生豬的宰前檢疫與管理[J].中國畜禽種業,2011(8):24.
[4] 商愛國,李秉龍,喬娟.基于質量安全的檢疫人員對生豬及豬肉檢疫的認知與行為分析[J].中國畜牧雜志,2008(20):22-27.
[5] 趙思遠,薩拉·米克塞爾.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對豬肉價格和供應的影響[J].獸醫導刊,2018(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