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霞
(青海省玉樹州瀾滄江源園區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玉樹 815399)
由于山區草地草坡資源豐富,利用天然草地資源,能夠發展壯大畜牧產業,這是提高山區農牧民經濟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大面積草場草坡,十分適合發展畜牧產業。此外,山區種植業和養殖場也互補性強,山區種植結構主要為水稻、玉米、馬鈴薯,形成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每年該地區會產生大量玉米,水稻秸稈。而且隨著種草養畜的推進,科技含量的提升,承載力會進一步加大。特有的自然環境資源十分適合建立綠色畜產品生產基地。
在青海省山區,畜牧養殖是農戶傳統的經營項目。在每家每戶或多或少的都會飼養1種或幾種動物,牦牛和藏羊是當地特有的牲畜類。并且在長期養殖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長期形成的養殖習慣和養殖經驗,為進一步推廣規模化養殖和綠色環保養殖奠定了堅實基礎。
現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對綠色畜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這就大大促進了山區綠色環保養殖市場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不能夠滿足于傳統規模化養殖生產出來的動物制品,將眼光逐漸轉移到山區品質較高的畜產品上,這種發展趨勢就大大帶動了山區綠色環保養殖產業發展。
要始終堅持綠色養殖發展導向,根據山區土地利用總規劃,生態功能區和禁養區劃定情況,突出山區優勢主導養殖產業進一步統籌考慮環境承載能力,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以及種植業發展需求,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因地制宜地發展山區綠色畜牧產業,完善養殖發展規劃和區域布局,嚴格環境影響評價,提高山區畜牧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山區牧區草地畜牧業生產量的引導控制,逐漸消除過量放牧、超載放牧問題,實現草畜平衡發展。同時還要在山區進一步合理規劃種畜場、養殖場、飼料,畜產品及副產品加工、交易市場、物流企業發展及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綠色養殖,各個產業鏈能夠動態配合,協調發展。
盡管山區具有豐富的牧草和飼草資源,但為了促進畜牧養殖產業綠色健康發展需要適應市場優質化,多元化需求,大力實施優品種調整結構戰略。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畜禽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建設,引進優質高產的畜禽品種,推廣地方特有品種,進一步實現山區動物養殖良種化,從而在市場中樹立較強的品牌優勢,增強生產能力[1]。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畜禽品種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提高山區動物綠色養殖競爭能力。
要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山區動物養殖標準化升級。在山區養殖廠積極推廣適用性較強的生產防疫技術、養殖廢物處理利用技術、衛生設施化、機械化、智能化等現代裝備水平,提高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能力,降低養殖成本,由過去傳統粗放式養殖模式向著效益型、環保型、科技型轉變,使標準化規模養殖成為基礎,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生態畜牧生產方式成為主要生產方式[2]。
在廣大山區深入開展畜牧業綠色示范點創建,以建成現代農業示范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示范縣、畜牧養殖大縣為重點,整縣推進種養循環一體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的生產模式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利用PPP模式、第三方集中處理等模式,加強沼氣池、沼液配送、滴灌管網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在畜產品優勢產區配套發展沼氣集中供氣、沼氣發電、有機肥加工等新興產業,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水平。
各級農牧業主管部門建立促進畜牧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因地制宜和突出重點的原則,明確落實畜牧業規劃具體推進措施,履行任務職責,確保《山區綠色環保養殖規劃》目標按期完成。市縣鄉鎮三級建立督導反饋機制,落實地方政府和部門責任,強化督促檢查,把推動綠色畜牧產業健康發展規劃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績效工作考核范圍,推進各項工作落實。
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改、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創新涉牧資金管理機制,推進資金整合,大力支持重大工程建設。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積極探索財政資金與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相融合的有效模式,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通過政府政策推動、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采用信貸擔保、貼息等方式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支持山區現代綠色畜牧業建設,為畜牧業發展注入強大活力。穩步擴大牦牛、藏羊等政策性農業保險,探索建立適合縣情的畜牧業政策性保險體系,將牛羊畜禽納入政策性保險,開展災害氣象指數保險,提高畜牧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畜牧業穩定有序發展。建立持續穩定的畜牧業防災減災投入機制,設立專項防災救災基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開展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建立重特大自然災害應急救災儲備金及使用制度,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整合市縣產業技術體系和科研院所力量,以安全高效養殖、良種繁育、飼草料種植、畜產品加工等核心技術為重點,加強聯合攻關和先進技術研發。加強對基層技術推廣骨干和新型經營主體飼養管理技術的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能經營的新型養殖主體,提升科學養畜水平。加快提升畜牧技術推廣部門的服務能力,支持農牧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涉牧企業和科研教學單位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加快推廣優質飼草生產、畜禽養殖精細化管理、疫病防控、糞污無害化處理等先進適用技術,有效解決技術推廣最后1 km問題,確保山區綠色環保養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加強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畜牧業科技創新、經營方式創新和支持保護制度創新,實現畜牧業創新驅動發展。樹立協調惠農理念,大力推進生產消費、一二三產、種養加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供需平衡、產業融合的現代農牧業發展結構。樹立綠色興農理念,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型農牧業,促進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打造畜牧業發展新增長點[3]。樹立開放助農理念,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2個市場、2種資源,拓展畜牧業發展戰略空間,加快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畜牧業對外開放格局。樹立共享富農理念,用工業化的設施武裝畜牧業、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畜牧業,讓農牧民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1] 史正軍.實施綠色環保養殖推進山區畜牧產業發展的辦法[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7):36-37.
[2] 李菊芬,盧建明.實施綠色環保養殖推進山區畜牧發展的辦法探微[J].當代畜牧,2016(2):14-15.
[3] 李準.發展生態環保養殖打造現代化的綠色健康畜牧業[J].現代畜牧獸醫,2011(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