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麟雅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柳州545616)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每一次生產技術的提升都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革。工業1.0時代,蒸汽機的出現代替了人力勞動,手工業從此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大型工廠紛紛建立;工業2.0時代,電氣化的發展讓蒸汽機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工業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出現了零部件生產和裝配的分離,產品制造進入了批量生產階段;工業3.0時代,電子信息化的普及實現了機械設備的自動化控制,進行了部分工藝流程的優化革新;工業4.0時代,實體世界和虛擬世界將實現融合,形成一種更靈活、個性化和數字化的服務和產品生產新模式。
工業4.0理念起先由德國提出,旨在提高生產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提出產品智能化、生產方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和服務智能化等理念,依托信息物理系統實現產品設計、規劃生產、裝配、管理等一體化流程,體現出定制化、分散化生產的特征。
人才需求的轉變。近年來,我國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城市軌道交通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發達程度的標志,是衡量城市居民幸福生活指數的一個重要指標,城軌建設的熱潮由沿海城市涌向內陸省會城市以及經濟較為發達城市,城市基礎設施的擴建伴隨著人才需求量的暴增,在人力資源市場的導向下,各大高職院校紛紛開設城市軌道交通類專業,學生畢業人數與日俱增,但仍然供不應求。但是,今后智能化服務和生產的普及,對于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分崗位式工作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智能一體化的需求,因此,今后步入城軌類就業崗位的門檻勢必會提高,考核入職員工與工作崗位相關的其他方面知識和技能,尤其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智能機器人的控制,人力資源市場需求逐步向高精尖技術人才傾斜,實現由量向質的轉變。
工作崗位的轉變。智能化的普及會改變當前人工操作機器設備的現狀,智能化機器人將會替代大部分人工操作,目前城軌工作崗位的職責由熟練運用設備變為智能一體化設備的維護和保養,由前線的操作人員變為后臺的監控者,城軌崗位結構發生一定程度的轉變,崗位職責由繁雜的體力勞動向精細的腦力勞動轉變。
人才結構的轉變。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中提高了申報地接建設城市GDP門檻,地鐵的修建速度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減緩,對于相關技術人才多的需求量陡然降低,并且智能一體化設備的廣泛應用將減少城軌類專業的崗位數量,工業4.0背景下的崗位設置大部分針對高級職業技術人員,初級和中級職業技術人員將面臨著就業崗位的分流,企業也將面臨著現存工作人員安置和培訓的難題。
深化校企合作。采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生管理制度,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增強技術應用能力,實現校企資源共享共建,雙方實行階段性培養方式,讓學生處于“半工半讀”狀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技術應用過程中培養改良創新能力,充分學習企業中師傅的實操技能和學校教師的城軌運營原理,將技術的應用者逐步培養成技術的革新者。促進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參與度,提升校企聯合培養新高度,專業設置和產業相結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現學生在校學習和工作的無縫對接。
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群建設。以智能生產和服務為主導的城軌運營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按照工作流程分配崗位方式,員工由設備操作者轉變為整個工作流程的掌控者,需要了解和學習每個崗位的職責和注意事項,要求城軌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培養自身的智能信息化素質,對整個城軌網絡系統進行宏觀控制。因此,在學科建設上必須整合相關專業,形成一套完整的城軌運營學科體系,打破傳統以崗位為基礎劃分的城軌土建類、城軌設備應用維護類和城軌運營類相關課程的壁壘,讓學生了解車輛、通信、信號、供電、監控、動力、給排水相關系統的運行,能夠指揮工業4.0時代的智能機器人在預設的模式下工作。
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增加數學、信息、計算機、機械和工程的課時比例,深度融合現存的課程門類,向學生展示出隱藏在城軌運營整個流程背后的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編制專注于城軌類專業一體化教學的課程,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怎樣收集、甄別、分類和使用呈現在相關工作流程的數據,將數據的應用滲透在每門課程中,增強課程的數字化融合度,提高學生對數字化智能系統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