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珺珺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向公眾傳播、展示不同時代歷史、人文、科學發展等知識的載體,隨著國家教育、人文事業的不斷發展,博物館的功能和作用開始發生改變,其展陳設計是為了讓公眾獲得展品的信息、圖像以及歷史背景,同時如何讓博物館更好滿足民眾的需求,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早期的博物館一般不對外開放,以私人收藏為主,主要的功能也僅僅局限于文物的收藏和存放,最高的博物館應屬于古希臘的繆斯神廟。直到18世紀,博物館開始有了教育的功能,而后20世紀中期的博物館逐漸開始展示各類展品和私人收藏,并且對展陳的形式和風格有所涉及,至此博物館才成為一個具備社會發展、科技、教育、人文、休閑等多功能的場所。
2001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會議上,對博物館的定義進一步明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盈利性的永久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第二條。
中國博物館與西方博物館的發展過程并不相同,國有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的主體,早期博物館的展陳策展并不是為了滿足公眾文化的需求,從而使其單一,缺乏特色。雖然中國博物館的發展迎來了較為繁榮的時代,但當前博物館的發展并不均衡,有個性的建筑和有特色的展覽相繼出現,行業發展的多元化同樣對展陳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1 實體展陳
這種展陳方式的特點為展品直接展示,配以周圍的文字、圖片作為輔助展陳,對展品的內容、歷史進行詮釋,觀眾可以通過現場觀察獲得所需知識,這種方式較為直接,目前博物館的較多展館都采用了這類形式,如大英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該類型的展陳形式較為呆板,缺乏趣味性,觀眾只能根據個人對展品的認識來理解展品。
2.1.2 數字化展陳
數字化的快速發展與互聯網的平臺的日益成熟,都為數字化展陳形式提供了可能。數字化的展陳形式可以為觀眾提供個性化的方案,在參觀展品的同時配以其他感官體驗,如聲音、圖像、視頻等。同時可以調動觀眾的積極性,讓其融入展陳的交互性。
2.2.1 聲音符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你走到一個展品前,語音介紹就會自動打開并播發,對于所陳列展品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展品細節的介紹已經超過了眼睛所見,已然成為視覺感官的有益補充。
2.2.2 視覺符號
視覺符號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如展品的圖片、介紹的文字、燈箱、實物展示、展臺等。它是展覽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對整個展陳設計的風格也是影響最大的。
2.3.1 場景展示
這類展覽方式通常不會整體使用,則是選擇整個展覽中的一部分進行場景還原,加強展覽的吸引力。如江西省博物館中客家文化展廳內,將一個客家的廚房還原擺在展廳內,讓觀眾對客家文化的認識又更進一步。
2.3.2 劇情展示
把整體展覽看成一部具有故事情節的劇情,從開始到發展再到高潮,最后至結尾。這類展覽條理性較強,觀眾根據設定的劇本進行展覽參觀,因此劇情的設定就顯得頗為重要。如江西省八一起義紀念館內部分展廳就采取了這一形式。
2.3.3 集中展示
部分展品由于自身的原因,體積較小而在數量上確是較多,單獨展出時效果并不是很好,就會采取集中的展示方式。如江西省博物館中海昏侯展內對于馬蹄金的集中展示,將大數量的馬蹄金集中地放在一個展臺上,金光閃閃,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力。
隨著網絡的發展,數字博物館、網絡博物館已經成為實體博物館的一個重要補充。觀眾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參觀博物館,獲得與在實體博物館相同的展品信息和內容,甚至可能還更多更豐富。數字交互是指將靜態的展覽轉變為動態展覽,利用智能技術將觀眾和展品放在一個虛擬時空內,觀眾在虛擬時空內與展品發生聯系,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獲得相應的展品信息。同時在實體展館中部分使用數字交互技術,如制作小游戲,讓觀眾與展品互動,提高展覽的吸引力。
數字交互展覽的特點:
(1)虛擬性:觀眾與展品的互動是在虛擬空間中進行的,這類虛擬空間會帶給觀眾較多的感官的體驗,而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2)情感性:交互性可以激發觀眾的各種感官,而且虛擬空間可以根據觀眾的不同需求發生相應的變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點上能影響觀眾的產生不同情感。如上海科技館展館內設置較大熒幕展示內容,觀眾與其互動,獲得的感受也是因人而異。
(3)互動性:該類展覽的最大特點就是互動性,任何信息的獲得都在建立在觀眾與展品互動的基礎上,在虛擬空間中觀眾是具有較大主動性的,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內容。
20世紀90年代數字技術是在計算機網絡廣泛運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量的信息都已經被數字化,互動化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主導。數字技術是將實物或者思想通過技術手段轉變為數字信號,然后通過計算機將信號變成我們各種感官能夠感受的信息。博物館內的展品大多非常豐富,不能一一展出,就算能夠做到全部展出,對于觀眾而言能看到的也僅僅是局部而已,數字技術就能解決這一難題。
4.2.1 平面數字技術
利用數碼相機和掃描儀等設備對展品進行拍照或掃描,將展品變成二維圖像。展品從出土到展覽中間需要較多環節,有些展品長時間接觸空氣易被氧化,失去原本的色彩與圖案,利用這一技術可以將圖像長久的保存下來。此外部分展覽受到時間的限制,可能只能供一部分人參觀,利用數字技術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展品,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4.2.2 立體數字技術
通過各種繪圖、測繪軟件,將展品按照真實比例關系進行建模,這種技術獲得的是展品的全景圖像,從展品的造型、表面的紋理、色彩等都會呈現給觀眾。
4.2.3 數字動畫技術
利用動畫的制作手段和軟件,將博物館中的展覽內容制作成動畫短片或是影片,這類技術展示的都是動態的信息,加上聲音、情節等內容,可以增加展覽的信息量。
4.2.4 VR技術
VR技術可以將展品、觀眾與環境結合在一起,展覽沒有時間限制,觀眾不僅可以參觀展品及細節,還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當時的歷史和環境,展品在這類展覽中不會受到破壞。目前較多的博物館中已經開始應用該技術。
博物館的展陳設計都有一定的流程,一般為策劃階段、設計初稿階段、設計深化階段三部分。傳統博物館的展陳空間設計流程通常從閱讀展陳大綱開始,接著是了解空間、段落分區、內容排列、確定展示手法、空間氛圍設計及深化內容,直到方案完成。由于現代博物館的展陳內容、形式與傳統博物館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在設計的流程上也發生了變化,通常在確定內容排列前就要確認空間氛圍的設計,同時內容的設立、路線的規劃及形式感是不可或缺的。
江西省博物館當前可供容納展品2.3萬平方米,不能夠滿足該館免費開放后所帶來的大約90多萬參觀者的需求。與此同時,博物館內文物共有大約10萬多件,占全省文物的三分之一,然而博物館倉庫面積僅僅只有4000多平方米,遠遠不夠滿足需求。根據江西省被政府文化戰略發展規劃,將在九龍湖省級行政辦公中心廣場的一角建立江西省博物館新館,新館建成后可以增加文物收藏以及改變展陳形式,解決文物修復的困難,推動各類展覽開展。目前,江西省博物館的發展仍然處于新的探索階段,面對博物館設計需要多樣性的發展,現有的展陳設計流程、形式都與社會關系脫節。因此,博物館需要能夠創造新的陳列展示的設計方式。
江西客家文化館主要分為展覽區域以及辦公區域,其中展覽區域大致分為客家文物展覽區、客家建筑沙盤區,客家文化長廊、客家雕刻休閑區以及客家影映區這五個區域。
客家文物的展覽區作為一個展覽的開始,運用了掛壁展柜組合式的展陳方式,將客家的源流、歷史、傳統服飾以及文物巧妙的組合在了一個空間內。作為參觀者所進入的第一個展覽區域,運用著這類展陳可以使參觀者能夠直接的感受到濃郁的客家氣息,而高柜的玻璃展臺以及無玻璃的開放展臺分別是展示客家起源的一些易氧化的文物和一些伴隨著客家人出現的一些用具,簡單且合理的展陳方式更有利于在這個區域。
通過圖表沙盤的展陳方式,將建筑的模型以還原的方式展覽在這塊區域中,配以燈光與投影,再現了客家民居九井十八廳以及當代客家人的居住環境,從側面反映了客家人的聰明才智以及敢于創新的精神。沙盤后兩張顯示客家民俗活動,讓參觀者了解客家人在建筑外民俗活動的場景。同時場景還原式的展陳方式能夠讓參觀者更直觀的接觸到客家的內容,而從參觀順序上來說,建筑沙盤區作為一個過渡的參觀區域,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連接了上一個區域客家文物展示與下一個區域客家文化長廊,做到了從物質轉向精神層面的過渡。
因地域文化獨特性及客家民性及客家精神的影響,客家人的雕刻技術都有著與其他區域不同的地方。在該展區將客家石雕搬運過來直接展示,且不設展柜,讓參觀者能近距離感受這些客家人精細的手工以及客家人的精神。
本區域運用了互動感應投影與幻影成像展示的結合的方式。設計思路主要是參照了客家的圍屋的建筑造型,整體區域設計成一個圓形的半封閉空間,墻上則是由三個投影儀將客家的歷史、習俗等內容進行投影展示,可以使展覽的內容多樣性,不同的時間可以看到不同的內容,而需要參觀者自己走動的移動式展陳方式,更能夠調動參觀者的情緒,而三個畫面也增加了參觀者自由選擇的權利。在本區域中心是一個電子翻書的展陳設計,天花上有紅外線檢測儀,參觀者只要把手放在上面做出翻書的動作,屏幕內容也會像書一樣自動翻頁,這種互動式的展陳方式也提高了樂趣性,而不是像放映室那樣枯燥。
博物館陳列展示設計是利用展廳來進行文化的傳播的存在,是聯系展品、參觀者和社會的一個載體。通過對形式藝術的科學、有序的排列來講述展品,達成形式與內容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