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靜
戶縣農民畫誕生于我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它最初的出現是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作為宣傳壁畫,為當時的政治做宣傳,經過社會不斷的發展變遷,農民畫題材也越發寬松,政治色彩退出后,在題材和顏色上更加大膽多樣,開創了大眾性、多樣性、代表性的特點,逐步走向成熟。
審美性被稱為藝術中最為重要的功能與表現,在民間美術中,審美不僅是一種形象表現,更是一種精神的超越。農民畫中色彩的應用十分夸張、讓人過目不忘,高強度和高純度的色彩,賦予了農民畫強烈的鄉土氣息,但是這種鄉土氣息并不是我們平時所理解的“土”與“俗”,它是傳統與現代生活的一種交匯融合,充滿時代特征與特色情懷。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農民畫作品中都以紅、綠、黃、藍、黑單色為主,色彩鮮明,最初誕生時采用的是廣告色,現多采用水粉顏料繪制。強烈的民俗化、地域化的色彩,給人一種質樸、淳厚的視覺展現。農民畫中,一般選用的題材多為農民生活、節日慶典或農耕場景等,顯示出對生活的熱情與美好憧憬,展現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農民畫鮮艷絢麗的色彩、樸素簡潔的筆觸,都是在傳達農民畫畫家的動人故事與情感,表達了一種生活感觸,植根于土地的農民畫,用其無窮的想象,大膽地追求藝術的魅力,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一直延續發展至今。
生活與藝術是交織在一起存在的,藝術源于生活,生活產生藝術美感。觀念和思想與人們的精神交往在農民畫中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人們面前。戶縣農民畫是處于藝術與生產、生活的交匯處,其生活實用性占據了較大的分量。很多時候是一種不自覺式的加工方式,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實用性與審美性同時存在的藝術。換言之,農民畫是一種自發式的追求美的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用魯迅的話說,它是“生產者的藝術”,這種性質決定了戶縣農民畫突出的生活實用功能,以及物質的實用性與精神的審美性相統一的特征。
戶縣農民畫家通過農民畫來宣傳農村生活,謳歌農民的質樸情感與節操,通過色彩來抒發自己的夢想。戶縣農民畫在傳統的藝術色彩基礎上融入自己獨特色彩風格,使畫面看著在粗獷中展現著細膩,濃艷中不失淡雅。強烈的色彩對比,和高明度使人感受到明快、靚麗的風格展現,這也正是戶縣農民畫色彩特征的與眾不同之處。戶縣農民畫有口訣“色要少,還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1],從這句話和一些作品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農民畫在色彩上不會特別的雜亂,有一定的規律;再者“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新”、“紅要紅得鮮,白要白得凈”等[2],都體現了其美術色彩高純度、強對比的特征。在中國,補色和色相的使用很是常見,補色的使用更為廣泛?;パa色在農民畫中非常的常見,這樣的應用可以增強視覺效果和沖擊力,同時也更能展現出農村的土韻味。在農民畫中,即使運用了很多的互補色和對比色,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它的色彩運用的非常協調,沒有過分的突兀感,這就說明在色彩的選擇上還是有注意一定的講究。如口訣“光有大紅大綠不算好,黃能托色少不了[3]”就正好體現了它在意色彩統一性這一觀念。這種色彩的觀念不是沒有依據的,它受國家和民族的思想、道德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受到審美的限制。
色彩在農民畫創作中承擔著重要作用,它是畫家在精神上的一種表達,用不同的色彩表達不同的思想,反映了戶縣地區及陜西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風習俗和審美意向的延續和傳承。從戶縣農民畫色彩選擇的整體觀念和特征來看,色彩的選擇不僅延續了傳統色彩的內在象征和含義,表現出令人贊嘆的文化氣質,同時又重視、強調色彩的審美作用,具有現代的裝飾功能。換句話說,色彩在農民畫中既是觀念、歷史,又是現實、審美。同時它還受到傳統文化和環境要素的制約,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
作為一種民間原生態的藝術形式,戶縣農民畫中色彩的選擇受到各種觀念影響。其中,五行色被運用到其中。戶縣農民畫色彩與人的實踐活動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得出了“青、赤、黃、白、黑”這五種基本色相,通過這五色來表達傳統觀念和含義。這時候,色彩已經成為一種思想的闡述和象征,而不再是單純的視覺和知覺,色彩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戶縣農民畫的色彩是一種文化語言,色彩選擇方面的習俗和文化賦予了戶縣農民畫色彩獨特的象征意義,使原本作為娛樂的色彩賦予了文化底蘊和社會歷史。總而言之,色彩在農民畫里不僅僅是一種視覺美感的表達,更是一種情緒的刺激與發泄,是情感的闡述。戶縣農民畫中的色彩反映了現實中質樸的農民心中的期盼、與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