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冠英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60)
近年來,廣州和佛山城市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顯,城市周邊的村落漸漸被“侵蝕”,如城中村獵德村、被征收為工業島的小虎村,因大學城建設而征收的練溪村等等。不同地區的村落由于所處的文化背景、氣候、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差異,會呈現出異彩紛呈的鄉土特色。但這份鄉土的情結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正不斷流失。
廣州和佛山都是嶺南地區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是廣府地區的核心地域。所以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繼承和發展傳統村落的景觀價值,從傳統村落獲取靈感,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質空間,使廣佛地區的嶺南地域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因此,本文以廣佛地區嶺南傳統村落為主要案例,對傳統街巷空間進行分析。
清初的《嶺南文庫》曾定義:“廣東一隅,史稱嶺南”。可見,廣東是嶺南地區的重要代表,其中廣州和佛山是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二,是廣府地區的核心地域。
廣佛地區傳統村落在選址上,遵循著中國傳統堪輿學,形成“枕山、抱水、面屏”山水環抱狀的自然景觀風水格局。即使部分村落由于周邊地勢平坦沒有山丘,當地村民也會人工植以高大繁茂的林木群以代替原來山水格局中的山林。良好的山水結構滿足了“草木郁茂,吉氣相隨”和嶺南人以水為財的趨吉心理。村中的風水林,結合經濟作物種植同時成為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村前的水系是發達的水運交通的必要前提,大大提高村中商品的交換效率。在生態上,風水林在調節溫度、吸煙滯塵、涵養水源、美化環境、改變小氣候等作用。
廣佛地區嶺南傳統村落大都結合自然地形加以改造,村落順坡而建,前低后高,地高氣爽,利于排水,坐北向南、朝向好、通風好,村落前面有廣闊的田野和大面積的池塘,東西和背面則圍著樹林,村落主要巷道與夏季主導風向平行,這種聚落形態被稱為“梳式結構”。(陸元鼎,1990)
總體上嶺南傳統村落多以中國傳統“禮”的主題思想和嶺南人嚴格的宗族結構和秩序化整體性思想來指導營建,形成以街道里巷為網絡、整齊劃一、格局規整的聚落基本結構形態。梳式布局中的街巷既是村落的交通干道,更是村落空間布局的骨架。因此,村落的街巷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村落的經濟發展、社會風俗和村民生活習慣。廣佛地區中不同的嶺南傳統村落由于其自然環境與村落自身發展變遷的差異,導致其街巷空間也會有不同的特點。如佛山三水區的大旗頭村,地勢較平坦規整,由慈禧太后賞賜回鄉守孝的大將軍鄭紹忠而建的,所以村落氣勢宏大,有著規整典型的梳式布局。但是更大部分的村落會順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并隨宗族的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不同的非典型的梳式布局村落形態。如廣州海珠的小洲村,廣州番禺的練溪村、大嶺村、廣州花都的塱頭村、茶糖村,佛山順德的逢簡村等。
傳統村落的街巷系統一般由街、坊、里三級組成。其中,“坊”更多的是用于界定某個地域范圍,其交通主要依靠街和里的互相連接。所以“坊”的概念嚴格來說不是交通系統。在討論傳統村落街巷空間景觀價值時,主要根據街、里兩個層級分析研究。
街道是傳統村落的交通主干道,其空間組成方式有建筑-街道-水系(河涌或池塘)和建筑-街道-建筑兩種,為便于討論分析,前者稱為臨水街道,后者稱為村中內街。臨水街道很大程度上受到村前水系中水運交通的影響,所以在位置和功能上有別于村中內街,導致兩者的空間有一定的差別。巷在廣佛地區的傳統村落中稱為里,它與街共同組成為村落的交通網絡,延伸到村鎮的各個角落,通向千家萬戶。街道寬,里巷窄,前者為主,可以容納許多村民在其中進行更多的交往活動,后者為輔,起著分散人流的交通聯系作用。里巷一般與街道互相垂直,以里門作為界定。
嶺南傳統村落中通常同一村落中會同時這兩種街道,但不同村落對其街道空間的保存現狀有較大的差異。順德逢簡村借河涌水運之便,形成非典型的梳式布局,臨水街道空間保留較為完整。而村落內街保留較好的有番禺大嶺村內街。
逢簡村以水道為界,河涌呈“井”字形,自南往北流過古村,匯入西江支流。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島。(陸琦,2008)村中街道沿河道布置,里巷大部分垂直于街道,從而通向河涌。
臨水街道空間是由承擔水路運輸的河涌、臨水街道、村中前排建筑組成。臨水街道平行于河涌,有著與其相似的自然曲折平面形態。臨水街道貫穿全村且與村外連接。街道內部主要由線狀道路與點狀節點空間組成。點狀空間節點主要有祠堂廟宇的廣場空間、橋頭空間、水埠空間和樹蔭空間。這些點狀空間有效緩解交通并提供開闊的交通及商業集散場地,滿足村民戶外休閑活動場所的需求,豐富的節點空間使得臨水街道空間不落于線性的單調。
臨水街道空間感受主要受其街面寬度影響。較窄的街道寬在1.5~3m之間,街道一側平坦的河涌水面與另一側豎直的青磚墻形成強烈的空間對比,使景觀視線朝向河涌單面開敞。較寬的街道街面寬大于3m,有的甚至到10m之多。此類街道上多會成排成列地種植喬木,其樹冠為街道提供舒適的上界面,在樹蔭下,麻石坐凳供休息停留,人流的匯聚為發展貿易提供契機,逢簡村谷埠街也因此成為繁榮一時的谷物交易市場。
大嶺村位于番禺石樓鎮西北面,背靠菩山,前臨玉帶河,遙對金鵝嶺和唐帽嶺,左聯馬鞍崗,具有典型的嶺南村落風水格局。大嶺村村落形態沿玉帶河布置,通過古老的龍津橋與鄰村岳溪村相通。村落以兩條主要的街道和眾多里巷為骨架。
村中內街由兩旁的建筑圍合而成,其內部空間隨交通需要而轉折,以空地或廣場的形式出現空間放大。立面景觀中,村中內街的上界面多為建筑屋檐或植物樹冠。建筑屋頂造型也比較豐富,有典型的明字間,偶爾會出現高大的鑊耳山墻。高大的喬木樹冠跨過院墻延展到街道上方,與硬朗的建筑結合,軟硬變化豐富。街道側立面以建筑墻面為主,色調灰濁,主要的材料有青磚、麻石、紅砂巖、鴨屎石或白色的蠔殼。在街道的下界面多以條形麻石或紅砂巖鋪設的石板路,與臨水街道相似。
街門為街巷首尾兩端的重要節點空間,街門給人空間跨越的暗示。大嶺村村中內街貫穿大嶺村的中約坊和西約坊,兩端以集義門和菩山第一門為界。其中菩山第一門為層高兩層的門樓,其體量和形式在村中較為突出,更具儀式感。
里巷垂直于街道,平面上有規整式和曲折式兩種。規整式里巷有著更強的指向性,如逢簡村的高翔一巷,視線引向前方通過巷門可一覽全巷。而曲折式的里巷則更富有空間的趣味性,如花都茶糖村的足征里則因為巷道的轉折使視線不通視。按里巷的盡端形式,又分為通頭巷和掘頭巷兩種。通頭巷其一端與街道相連,另一端則通往村邊,直至消失于田或山林之間,有的通頭巷兩端均與街道相連,起著承接兩街道交通的作用。掘頭巷則是里巷一端與街道相通,另一端則為住宅所封閉,其私密性更強,交往活動有限。番禺大嶺村內街兩邊的巷道中,通頭巷和掘頭巷交錯出現。其中掘頭巷多通向某戶人家,或某個土地社壇。
由于嶺南傳統村落多靠山朝水,南低北高,既通風透陽又有利于排水,因此,里巷中多存在著高差變化,會通過幾段步級來漸漸抬高地勢,步級使空間上升有利于打破里巷筆直狹窄而帶來的單調。巷門與土地社神,是嶺南傳統村落中里巷的入口標志,位于街道與巷道交接處,巷門對于巷道的空間起界定作用,所以在巷門中常常都設有土地社神,供里巷的人在此祈福保佑出入平安。從調研的村落中,它們巷門的土地社神中不乏有做工精致,而且仍有香火,可見嶺南人對此十分敬重。
傳統村落街巷的平面形態是村落自然地理環境和當地村民生活習慣的外在表現,其立面空間是村落景觀體驗中的重要一環,是嶺南傳統村落戶外活動空間的典型代表之一。而組成街巷空間的眾多景觀元素,極大地豐富了村落景觀的實用價值與文化內涵。無論是對嶺南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利用還是建設發展,若這過程中忽視村落景觀的重要性,尤其是街巷景觀空間,則難以向人們展示出嶺南傳統村落的整體風貌,會使其價值大打折扣。
傳統村落街巷的空間尺度及景觀體驗,呈現人與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的協調融合,對現代人居環境塑造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雖然交通工具、生活習慣等因素的變化對街巷的形態有較大的改變,但在城市建設中這種傳統的空間尺度對人與人相互的交流、人與環境的相互適應仍然有著豐富的實踐意義。
[1]陳斌.走進逢簡[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2]陸琦.廣東民居[M].上海: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陸元鼎,魏彥均.廣東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4]葉先知.嶺南水鄉與江南水鄉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特征比較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5]張晉石.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