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花妮
(西安財經大學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企業的跨國采購也出迅速速發展起來。2002年全國進出口額僅為6207.7億美元,到2007年達21738.3億美元,增長了3倍多。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國進出口增長率開始下跌,但在2009年之后,進出口額又開始逐漸穩步增長,到2012年達38667.6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了6倍多。2013、2014進一步穩定增長,達到40000多億美元。2015、2016年由于全球經濟蕭條,全國進出口額有所下降,但總體依舊保持著較高的貿易額。
近年來我國的跨國采購市場結構日趨合理化。首先,我國參與跨國采購的企業類型由原來單一的生產型企業擴展到生產型、貿易型及工貿一體型都參與進來。其次,我國跨國采購所面向的市場從之前的以日韓、北歐洲為主擴展到東南亞、中東等地區。我國的跨國采購供應地從浙江、上海擴展到江蘇、河北等地區。最后,我國企業跨國采購的商品結構日益優化,從之前的以加工零配件為主擴展到電子電氣、建材、五金等領域。
因供應商和采購商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和信息反饋,當客戶需求有所轉變,采購商對之前的訂貨合同做出更改,這樣以來,采購方的需求與供應商的供給不能達成一致。再次訂貨則需重新談判,程序繁瑣,因而會降低企業市場競爭力。
一是我國企業在跨國采購中對產品品質不夠重視,因而頻發糾紛。二是對于交易規則的有效溝通較少。三是吃回扣問題嚴重,威脅到集團利益。
因為,在產品質量標準方面,我國與世界標準多多少少會有差異。所以,同樣的產品在我國合格,在世界其他國家不一定會達標,從而導致中國企業的在國際中的劣勢競爭地位。也有企業產品在前期通過國際組織的認可,而后期的產品質量逐漸下降,致使產品批次不過關而對交易造成影響。
目前,我國企業跟供應商進行的多為單次合作,而非長期的戰略伙伴,也沒有相應的供應商跟蹤管理系統、供應商供應機制及保護供應商的相關制度。缺乏激勵機制的供應關系中,供應商會缺乏創新精神,影響企業發展。
首先,網上采購已是當前跨國采購的主流。通過網上交易信息平臺進行相關信息的雙向流動,這成為采購雙方的共同需求。此外,要及時掌握市場動態,以對其變化可以做出迅速反應。包括訂單的接收,客戶新需求的及時反饋等。最后,對貨物的交付時間也要加強管控。
企業應熟練掌握相關跨國采購規則、國際貿易規則,規范運用外國的法律,能夠利用有利條件發展自己,合理規避風險。再者,為增加企業發展能力,需要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此外企業要適應國際程序,我國企業多與歐美國家進行跨國采購,彼此的經濟文化差異較大,交易程序有所不同,要想減少交易摩擦,則需積極適應歐美國家的交易程序等。
跨國公司對于質量要求較高、把控嚴格、而且無終身采購伙伴。因此,把好質量關,是在全球市場上取得生存和發展之道的關鍵。然后,要想跨國公司采納你的產品,必須具有與國際慣例一致的質量認證體系。最后,為方便隨時檢查配套產品,嚴格控制產品質量,企業自身必須確立一套持續可靠的測試系統,從而把好質量這一大關。
本著共同發展、持續改進的原則,采購商需要對供應商的供貨情況,質量表現,服務狀況等進行考核,建立合理而系統的激勵監督機制,以促進供應商業績向好的方向發展,避免供應短視,規避供應風險。其中,激勵主體與客體主要涉及以下幾對:核心企業激勵成員企業;制造商激勵供應商;制造商激勵銷售商;供應鏈激勵成員企業;成員企業激勵供應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