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麗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每年都在出現農產品大量滯銷現象,農民辛勤勞勞動一年得來的收成,堆在倉庫里賣不出去,家里收入沒了來源,萬千果農“坐等銷路”,這是“農民之痛”。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相關數據中顯示,自2004年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已連續13年出現赤字。盡管最近兩年赤字規模有所縮小,但從未來的趨勢可以看出,農業赤字規模會再一次擴大,隨著赤字的增大,我國農業對外依存度會長期持續提高。隨著新時期的提出與發展,在“新時期”的大背景下,為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指明了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路徑,同時也為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較大的成長空間。“新時期”沿線國家大部分都是以農業為主,各國農業之間的合作有很大的貿易前景。“新時期”背景下,互聯網+農業改革的方式,極大的利用了農業資源,實現了對資源的精準高效管理以及對勞動力的合理高效利用,促進了農業體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各沿線國家農業的發展有進一步的保障作用。
第一,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新時期”背景下互聯網+農業出口的發展模式,無疑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式。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產品大國,產品種類豐富,農產品的種植遍布全國各個省份城市,這為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基礎,但是由于中國許多農產品種植的地區地處內陸,物流體系相對比較落后,這也成為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一大難題,但在新時期背景下,很多地區都在積極探索發展,爭取形成一個內外統籌,安全可靠的農產品物流體系,爭取將我國農產品推向“新時期”沿線各個國家。促進各國農業體系的大聯合,大發展,提高農業自助創新能力,實現農業發展的新格局,搭建互聯網共享平臺,推動農產品資源的共建共享。第二是農產品貿易物流體系模式的改變。在我國,許多的農業大省大大部分都處于內陸地區,對外物流體系并不發達,農產品又主要以大宗商品為主,包括水果,小麥等,有一定的重量,也有一定的實效性。而這些農產品想要出口,就需要更加有力的物流作為支撐。這也是對我國物流發展的一項大的挑戰。在近年幾年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大力發展物流體系,政府也大力支持,基礎設施和設備的發展已經有一定的規模。在倉儲,交通運輸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在新時期背景下,想要開展各個國家之間的合作,就要提升服務和降低成本。同時,這也是促進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在加強物流體系發展的同時,也要加強在海關,交通,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各個方面的合作,才能更加有利于我國農產品的快速發展。比如在我國的江西贛州,贛南臍橙特別有名,但是江西地處內陸地區,物流運輸方面相較于沿海地區,比較不發達。但在新時期的政策背景下,定南公路的港口作業區已經建立,贛南臍橙不再需要經過長期轉運,臍橙經過相關檢驗檢疫部門檢驗合格后,可以直接通過港口,出口到中東,東南亞等地區。贛南臍橙乘著“新時期”的東風,已經遠渡重洋,銷往海外地區。當地的種植經銷商也不用再為銷路發愁。“新時期”的提出,為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服務,將我國的農產品經過相關部門檢驗合格后,就直接銷往海外。這些物流物流體系的發展,為我國農業對外投資發展提供更加健全的體系、制度、信息等各方面的資源。
在不少中亞國家,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廉。比如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在中亞五國之中,其中占全球耕地面積最大的哈薩克斯坦,谷物類的單產量卻是全球最低。在他們國家,小麥的產量可以占到全國糧食總量的8/10。但是小麥的單產量每公頃只有1噸,只占中國的20%,小麥增產的空間依舊很大。又比如,在俄羅斯遠東等一些地區,一公頃耕地一年的租金僅為80盧布,依據現在的常規匯率來計算,一公頃耕地的租金折合成人民幣就是10塊錢都不到。所以在最近幾年,我國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出國,到這些地廣人稀國家去種地,因為相較于國內,對于農民來說,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同時也有不少企業選擇到國外去開展農業工作,一方面可以避免國內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另外一方面對于國外比較低廉的租金,企業的發展也會有比較大的保障。對于這些國家而言,新的勞動力的注入,既能極大得降低生產的成本,也能相應得緩解當地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同時,這種農業模式的發展,也緩解了我國農民就業難等一系列問題。而國內企業在國外的發展,也加速了新型的合作模式的轉變,從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利工程,農產品先進技術等轉變為消費市場的開拓與跨境電商平臺的建立。這種新型的合作模式的出現,既能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和產業提升,而且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培養合作意識,促進沿線各國的和平與繁榮發展。
“新時期”的背景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目的在加強沿線各國的經濟往來,實現沿線各國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古往今來,無論是從遠古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還是到如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都是為了主動搭建與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關系,共同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共同體“新時期”背景下,互聯網+農業出口的新型模式下,職業農民培訓網絡教學環境的發展,大力地培養了生產創新型、專業發展型,服務社會型的職業農民。研發了適用于基層的在線課堂,互動課堂,認證的專業化考試等。推動農產品網上交易、大宗農產品的網上交易等。
對中國的影響
(1)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主要集中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等內部地區,交通條件相對于沿海地區比較落后,新時期戰略將會給這些地區帶來發展的機會,為地區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促進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2)能夠解決我國農產品滯銷問題,促進我國農業的均衡發展。增進技術交流,引進其他各國先進的技術經驗,農民的出國打工,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問題,同時也增加了收入。經濟效益潛力巨大。(3)新時期的實施,使得沿線各國利益密切相關,加強了各國之間的合作,邊境的和平穩定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對沿線各國的影響
(1)探尋經濟的長足發展。隨著“新時期”的提出,使得沿線各國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和教訓,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建立各國平等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世界長期穩定發展。
(2)獲得中國的資金,技術的支持。在中國新時期的推動下,中國在建設發展的進程中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的支持,新時期沿線各國可以與中國共同發展,謀求經濟,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總之,“新時期的構想將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新格局,新時期,是中國與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的期待,在“新時期”提出的五年時間里,中國與沿線各國抓住契機,快速發展。“新時期”倡議提出以來,沿線各國積極參與,農業發展也從之前單一的“引進來”變成如今的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模式。我國農業應該抓住機遇,變革理念,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在國家“新時期”倡議與網絡強國戰略對接的超前布局發展中,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增長,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