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姍
(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背景: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實現共同富裕,這就需要縮小城鄉差距。這對于山西省這個農業大省來說,重點和難點就是治理農村。
意義:雖中央會議明確了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在現實發展中,“兩化”經常脫節。只要實現兩者協調同步發展,才能真正處理“三農”問題,才能實現民族復興、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夢。
1.2.1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
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的二元經濟理論充分證明了城鎮化發展的趨勢[1]。
1.2.2 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論
經濟學家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論中農村形成的推動力以及城市中形成的吸引力使得農村勞動力不斷進入城市。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二者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2.1.1 城鎮化率顯著增長
2006年到2016年近十年來,山西省城鎮化穩步發展,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其中太原市、大同市、晉城市等五大市區城鎮化率已突破50%,太原市甚至達到了86.87%,全省各地區城鎮化率都逐年增長。
2.1.2 城鎮化發展制度不斷完善
隨著山西城鎮化的不斷發展,2010年我省確定了“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鎮化框架,要求以提高質量和速度為目標,堅持“四化”同步發展。
3.1.3 城鎮化產業布局不斷優化
山西省形成了“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鎮化空間發展布局,確立了以太原核心區為中心,向四周城市輻射的,多樣化的,資源相對集中且互補的,規?;漠a業發展布局。
山西省自然條件的原因,土地利用中未利用土地面積最多,其次為耕地,占全省土地面積的30.6%,再次是林地、牧草地。
2.2.1 在生產方式上
2004年山西的機械播種面積與總播種面積的比率和機械收獲面積與總數的比率分別為40%和17.1%,根據2015年最新數據可知山西機械播種面積占當年的70.2%,機械收獲面積占當年的48.7%,11年時間分別提高了30.2%和31.6%,然而全國平均農業機械播種面積為78.8%,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
2.2.2 在經營模式上
山西在發展家庭農場的同時創新了生產型合作社,采用現代農業經營模式,以“龍頭”組織為依托,使產后諸環節連接成一個整體。山西省通過提高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發展規?;a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業產出水平有所提高[3]。
3.1.1 城鎮化水平低于全國水平
2015年末山西省城鎮化率為55.03%,全國為56.10%。由于山西位于中國中部,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所以與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相比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
3.1.2 城鎮化資金不足,許多基礎設施仍不完善
在山西省城鎮化發展中,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就是政府的財政資金,但是由于近年煤炭價格下跌,經濟發展整體下降,政府財政資金緊缺;加之有些政府前期大力投資搞建設,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致使債臺高筑。使得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要來源的城鎮化建設受到阻礙。
3.1.3 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略生態環境的發展
由于山西的發展尤其是工業化的發展,開采的煤炭越來越多,給山西的環境、生態造成特別大的影響,再加上前些年盲目的發展經濟,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大量修建及重復拆建,浪費了許多資源。
3.2.1 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差
山西水資源總量由2007年截止到2014年,水資源總量減少到89.6億立方米,人均只有246.10立方米。農業自然資源日益減少和惡化,土壤退化、沙漠化現象嚴重,耕地資源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3.2.2 農業投入少,資金不足。
雖然國家多次強調農業的發展,但是山西省發展重心仍然在工業上,尤其山西煤礦資源和鋼鐵資源豐富,在工業上人們獲益多,還是在工業上有較多投入,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人力科技的投入都是如此。這樣一來,投入到農業上的資源就少了。
3.2.3 農民文化程度低,專業素質低
2008年山西農村勞動力中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所有村民的42.94%,高中文化程度占比為8.815,中專文化程度以上僅占2.35[4]。山西農民傳統意識強,農村中科學教育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如若受過較高的教育,也會投奔到非農產業中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從事農業的多為勞動能力低的老人和女人,關于農業的專業性知識和技術掌握少。
3.3.1 產業結構不合理
從2001年到2007年我國的第一產業平均增長速度為3.32%,第二產業為16.52%,第三產業為13.82%。可見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第一產業發展極其緩慢。而且第二產業內部發展不均衡,結構不夠優化,過于重視重化工業的發展,而忽視了輕工業的發展[5]。
3.3.2 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然而在城鎮化發展中長期忽視農業發展
盡管近年來山西省的城鎮化發展進程加快,但同全國和一些發達地域相比較,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在城鎮化發展中農業發現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3.3.3 城鄉貧富懸殊,“兩化”協調發展因素少
2014年,山西省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全國比相差約2876元,農村居民相差2133元。雖然山西省的城鄉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但與全國居民相比,收入水平整體偏低。且2014年山西省城鄉收入差為24315元,遠遠超過全國的19106元,山西省的城鄉差距大于全國水平[6]。城鄉差距大嚴重影響山西協調發展,不利于擴大內需,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是社會向前發展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兩化”協調發展能夠促進社會向前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能夠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實現社會持續穩定發展。
建立科學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我們要對村莊內所有的土地進行數量上的精準計算,對村內的閑置土地根據其自然特性和經濟發展的差異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我們要鼓勵置換土地。
采用各種科技含量高的手段全面綜合的開發農業,對一些具有優勢但產量低的農田進行改造,修建適量的農田水利設施,把農民基礎的勞動條件調高,才能提高農業勞動力利用率。
我們要以農業特色為契機,發展特色農業、高效農業,打造馳名商標,增值效益,以特色雜糧產品去占據市場,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大農民增收渠道,打造農業特色強省。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都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原則,因此必須培養現代化的新型農民。必須創造新的優越的條件來吸引青壯年勞力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上來。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財政補貼,讓更多的農民能夠用知識和科技來武裝自己,進而攻克農業現代化這一棘手的難題。
因解決城鎮化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應建設政府與市場、社會和個人合理分工的籌資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構建新型城鎮化的籌資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