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冰潔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 100048)
家庭金融是近幾年金融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因為它不僅對居民福利有著重要的含義,同也直接影響到資本市場。家庭金融主要考察家庭的資產配置及負債行為。近年來,家庭資產配置的理論和實證文獻大量涌現,研究涉及資產的配置,投資組合,負債等各個方面,同時對家庭金融資產中住房、股票、保險各種資產的研究也如火如荼。
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開展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為中國家庭金融的研究提供了數據和進一步指導,對中國家庭金融研究具有重大意義。了解國際上關于家庭金融的相關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家庭金融資產的現狀。
總述選取了關于家庭金融資產方面的20篇文獻,對于家庭金融資產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Andrew C.Worthington(2013)考差了澳大利亞家庭資產組合多樣化。利用澳大利亞家庭,收入和勞動力動態調查(HILDA)調查的第6輪來分析人口,社會經濟和風險規避因素對澳大利亞家庭資產組合多樣化的影響。結果表明,澳大利亞家庭資產組合的資產多樣化水平非常低,分析的因素產生重大影響。在家庭投資組合中觀察到的行為似乎與經典投資組合理論的中心預測幾乎沒有關系。Sang-Wook Cho(2010)考察了韓國家庭投資組合和財富積累的情況,構建了一個具有不可保的勞動收入和住房回報風險的量化生命周期模型,以調查韓國家庭如何進行儲蓄和投資組合決策。同時比較不同住房市場安排來評估其對財富積累,投資組合選擇和房屋所有權的影響,從而分析制度特征的作用。
Thomas P.Boehm和Alan M.Schlottmann通過德國社會經濟專家組(GSOEP)和收入動態研究小組(PSID)數據調查研究了住房使用權的選擇動態的可能性和時機,購買住房,租賃房屋和擁有額外住房。并分析了兩國不同市場環境下的房產選擇的異同。
Rowena Carwford,Dave Innes和Cormac O’Dea(2016)研究了2006—2012年英國家庭財富的構成、分布和變化。使用新的財富與資產調查(WAS)來記錄英國家庭財富分配的一些主要特征,展示了不同出生群體在2006年至2012年期間的財富及其組成部分的軌跡。
Tracy M.Turner 和Heather Luea(2009)考察了房產對于中低收入家庭財富積累能力的影響。文章利用了1986—2001年15年的家庭數據(PSID),觀察1994、1999和2001年財富積累情況,控制了其他變量,獨立考察房產對于財富積累的影響。發現房產價格上漲對于低收入家庭的財富積累的影響相對較小。
Steven Carter(2009)考察了雙收入家庭和購買房產之間的關系,研究將已婚夫婦的家庭收入分解為單獨的勞動收入組成部分,以查看一方的收入與另一方對購買房產是否有不同的影響。證實了家庭總收入的重要性,同時總體分解成分的影響更大。
Hao Feng 和Ming Lu(2013)通過實驗解決了教育質量和數量的內生性偏差以確認教育質量與房價之間的因果關系。當教育資源通過住房市場得到有效配置時,對可能會實際上提高教育與住房價格的關系,使得人們通過選擇住房來爭取教育資源,從而增加了教育獲得的不平等。
Van Ommeren和Marloes Graaf-de Zijl(2013)考察了租賃控制的市場上家庭對住房屬性的需求,應用hedonic模型認為對家庭住房價值的估計無效,從而應用基于住宅流動性的替代模型考察家庭支付意愿。
Russell Cooper和 Guozhong Zhu(2014)研究了家庭金融中資產配置選擇與受教育程度、永久收入之間的關系。構建了生命周期模型,以了解關于股票市場參與度,股票財富比重,股票調整率和財富收入比等不同教育程度家庭決策的不同。
Jawad M.Addoum、Howard Kung和Gonzalo Morales研究了生命周期模型中婚姻決策,消費和最優組合選擇之間的聯系。婚姻中個人收入變化導致相對收入的變化與家庭投資組合的重大變化有關。利用來自PSID的數據對預測進行驗證。考察了婚姻轉換與投資組合分配之間的聯系,發現婚姻的風險分擔收益意味著財富與持有家庭風險資產之間的積極聯系。
Fuad Hasanov(2007)研究了將家庭組合中的住房納入家庭跨期決策的影響。評估在家庭投資組合中納入住房是否會影響跨期選擇。利用家庭層面的數據集,估計了不同群體的股東,債券持有人和房主的跨期替代彈性(IES)參數。研究表明,較高的住房收益對消費增長有正向影響,住房是家庭組合中重要的資產。
Eli Beracha,Alexandre Skiba和Ken H.Johnson(2017)研究了構建住房組合選擇框架下的住房所有權決策。考慮家庭投資組合選擇框架下的購買與租賃決策。能夠確定擁有住房是否通過改善其住房組合的表現來提高家庭的效用。租賃作為家庭投資組合的一部分,房屋所有權通常會在風險調整基礎上改善財富創造。
Sarah Brown和Karl Taylor(2016)使用英國家庭調查問卷利用貝葉斯方法調查了社會互動與家庭財務之間的關系。探討了家庭財務和社會互動的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比如持有股票和股票。制定貝葉斯統計框架,同時探索家庭資產負債表和負債兩方面的資產。共同調查了社會互動對持有不同類型債務和資產的各類債務和金融資產的影響。我們的分析表明,社會互動與擁有大量債務和資產的家庭有關。
Kevin.E.Beaubrun-Diant a和Tristan-Pierre Maury(2016)研究了家庭資產組合中購買股票與購買住房之間的關系。允許關于房屋和股票的購買決定是同時的和內生的,通過實證分析家庭參與股市和或購買房產的決策之間的相互影響。
Ellen A.Merry 和 Logan Thomas(2014)研究了年輕家庭資產配置的模式與趨勢。作者利用1989年至2013年三年一度的消費者財務狀況調查(SCF)的多重波動來檢查戶主年齡在18至41歲之間的年輕家庭的資產組合。考察了家庭決資產類型,描述了生命周資產獲取方式,隨著時間資產配置的變化。
家庭資產配置中家庭負債的影響同樣重要,一些學者針對家庭負債做了響應研究。
Rafael Wildauer(2016)利用消費者財務狀況調查(SCF)數據研究美國家庭負債的影響因素。調查收入分配和資產價格變動對家庭借款的影響。
Thomas Philippon和Virgiliu Midrigan(2011)考察了家庭財務杠桿與經濟蕭條之間的關系。研究了流動性約束擴大了就業對債務變化的響應的模型。
Jesse Bricker和 Jeffrey Thompson(2016)教育貸款對與家庭財務分配的影響。對2007-2009年度消費者財務調查進行了評估。2007年有學生貸款的家庭比沒有貸款的家庭有更高的財務困境,而這些家庭在大蕭條的早期階段也以較高的速度陷入金融危機。
Philip Lowe(2017)研究了澳大利亞房價與家庭債務上升的問題。考察了住房價格,債務和家庭收入的總趨勢以及家庭債務的分布及其對整個經濟的影響。發現近期家庭債務相對于收入的增加使得經濟對未來沖擊的適應能力下降。
Jonathan Zinman(2014)研究了與家庭負債相關的事實和問題。回顧了關于家庭債務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其流行程度,水平,增長和組成,以及各種消費者選擇和市場(效率),彈性和價格的衡量標準。同時討論政策評估中的機遇和挑戰。并對困難問題提出了進一步研究途徑。
通過對英文文獻的閱讀與整理,了解了家庭金融資產配置中資產選擇的多樣化、配置方式的不同、資產配置的影響因素以及家庭負債的影響等。可以發現資產配置的方式不斷增多但是房產依然是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產配置中不但收到外生因素如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生命周期的影響同時不同決策之間也有著緊密的聯系。而由于住房貸款、教育投入等家庭負債的存在,進一步影響了家庭資產配置的行為。對于我國而言,房產是家庭資產配置中的重中之重,資產配置的多樣化程度更低,研究家庭金融資產時應當重點關注與住房相關的影響因素以及負債,資產配置中不同決策之間的影響的研究對于國內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