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嵐
(沈陽大學美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建筑彩畫在唐代就出現了彩畫圖樣,宋代的《營造法式》對建筑彩畫的形制及形制等級開始有了較詳盡的敘述,至明代,隨著土木建筑營造規模和質量空前的提高以及建筑美學的長足進步,建筑彩畫逐漸規矩化,紋飾的造型逐漸成熟,圖案設計更加規范。至清代,不僅繼承了明的傳統,還廣泛革新。紋樣,設色,構圖,施工上更加程式化,規制化,官式彩畫至此發展到了一個高峰。
沈陽故宮是清(后金)入主中原前的皇宮和清王朝的盛京行宮。主要建筑的彩畫具有典型的清早期的形制特征,營建過程中吸收融合了一些滿蒙文化元素,是地方文化元素和宮廷文化糅雜的典范,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文將以沈陽故宮遺留的清早期較具代表性的梁枋大木彩畫的建筑為例,對清早期的彩畫形制特征從紋樣,色彩及構圖方面進行分析。
沈陽故宮崇政殿的建筑內檐彩畫整體仍呈現出清初琢墨彩畫的風貌。具有代表性的分別是崇政殿內檐三架梁的箍頭枋心式彩畫、五架梁的和璽龍草枋心式彩畫及七架梁的金龍大包袱式彩畫。
1.1 箍頭枋心式彩畫。崇政殿內檐三架梁的箍頭枋心彩畫的構圖為箍頭、藻頭和枋心三個部分組成。枋心部分是在藍底上繪出瀝粉貼金的二龍戲珠圖案,藻頭部位是在朱紅色底上繪制藍綠色的吉祥草圖案。箍頭繪有瀝粉貼金的卷草團。
1.2 和璽龍草枋心式彩畫。崇政殿內檐五架梁的和璽龍草枋心式彩畫由箍頭、合子、藻頭、枋心四個部分組成,是清初琢墨彩畫的一個比較典型的布局。枋心內大面積綠色冷色調底上繪制瀝粉貼金的雙行龍,并襯有朱紅色暖色調的祥云。藻頭部位是在朱紅色底上繪制藍綠色的吉祥草。蓮瓣式圭線光內綠底卷草為金琢墨做法。內側有如意頭花牙子裝飾。雙箍頭合子間繪有貼金夔龍。
1.3 金龍大包袱式彩畫。崇政殿七架梁的金龍大包袱式彩畫是上面和璽龍草式彩畫的變形,枋心部分借鑒蘇式彩畫畫成包袱式圖案。包袱為半圓形開口向下,占了整個梁的二分之一體量。暖色朱紅底繪制瀝粉貼近雙金龍,龍頭朝向一南一北,期間點綴冷色調藍綠祥云。包袱邊緣里層為綠葉粉白花,中層綠底藍白色如意卷草紋,外層紅色退暈如意頭,整個包袱具有早期蘇式彩畫特征。藻頭部分在深藍底上繪瀝粉貼金牡丹卷草,采用活箍頭,內金柱的架梁部位裝飾著包袱角,內裝貫套紋飾,兩側為貼金和繪畫結合技法的花卉。
清早期的琢墨彩畫用金量大,構圖相對自由,設色亦是五彩紛呈,冷色調的青綠色用量較少,主體顏色以炙熱的朱紅色為主,運用互補色,冷暖色的強烈反差,營造出多彩華麗的效果,且多為硬色實涂,不做暈染,與宋遼以來的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的地方彩畫有一定繼承關系。從琢墨彩畫以金龍為主題、大量的瀝粉貼金、五色并用這幾個特點來看,也許與清后期成熟的和璽彩畫有一定的承接關系。
鳳凰樓也是和崇政殿同時期的建筑,內檐彩畫主要是“三寶珠吉祥草”彩畫。
“三寶珠吉祥草”彩畫是清代“后金”至順治時期比較流行的一種彩畫,適用范圍多為皇家宮殿或是陵寢樓閣建筑的內檐。目前僅沈陽故宮鳳凰樓、北京故宮午門、清福陵隆恩門、清昭陵東西配殿和角樓存有。“三寶珠吉祥草”分為“金琢墨”和“煙琢墨”兩種形制。沈陽故宮的鳳凰樓屬于比較高級并具代表性的“金琢墨”形制。
“三寶珠吉祥草”彩畫是全新的彩畫類別,構圖上接近海墁風格,相自由奔放,梁檁的中間部位設三顆寶珠,兩端的箍頭內各設半個寶珠,皆為瀝粉貼金。期間裝飾吉祥卷草花團,卷草為煙琢墨。色調上以大面積的暖色調的朱紅色為底色,吉祥草則為冷色調的青綠色為主,對比強烈。不論從題材上還是色調上,“三寶珠吉祥草”彩畫與川藏式彩畫中的 “寶珠”、“卷草”類的彩畫頗有相似之處。清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由此推斷清早期的“三寶珠吉祥草”彩畫是融合滿、蒙,藏元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彩畫。
清前期彩畫實例留存較少,沒有形成成熟的彩畫形制(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三大類)。對于清前期建筑彩畫的研究,僅能從雍正十二年的《工程做法》中彩畫的相關畫法記載和雍正九年的《內廷工程做法》關于彩畫工料定額的資料中對其彩畫的概貌有所了解。
從以上的內容能夠看到:在構圖方面,除“三寶珠吉祥草”彩畫外,多沿襲了明以來較為固定的三段式構圖,只是在尺寸方面還比較自由,待發展到清代的中晚期才有嚴格的規定;在紋飾方面,除了將明代的旋子一類比較具象的花卉、宋錦等紋飾抽象化,符號化以外,也出現了了具有滿、蒙風格的 “寶珠”和“吉祥草”紋樣;色彩方面,保留了非常濃厚的少數民族風格,清代皇室追求的五彩富麗,金碧輝煌,在此就初漏端倪。主題色彩多為鮮艷的暖朱紅色,青、綠色只出現在小面積的紋飾上。另外彩畫金箔的使用量陡增,大線、紋樣飾金現象變得極為常見。
正是這一時期的積淀和不斷融合,才在清后期成就了成熟的官式建筑彩畫。因此對沈陽故宮清前期官式建筑彩畫形制以及藝術風格的分析和研究,對我們了解建筑彩畫承襲發展關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